江陵、宜都、西陵一線。
相當於後世的荊州、岳陽、宜昌沿長江部分,這一條水道有個最大的特點。
就是江陵至宜都一段水澤密佈,屬雲夢澤的西邊沼澤水網地帶,這裡陸上通行的道路有限,來往的軍隊更多依靠船隻穿越湖澤。
與之相反,宜都至西陵一線的夷道兩岸崇山峻嶺,只有江水邊上的坡地可以駐紮,大軍進駐兵力難以展開。
當年,蜀吳夷陵之戰,講的就是夷道(宜都)至西陵這一段發生的戰事,劉備親率蜀漢大軍五萬餘眾,打著為關羽復仇的口號,對吳國發動大規模進攻。
劉備此舉的本意還是想要實現《隆中對》爭霸天下的構想,即橫跨荊益兩州,三分天下問鼎中原。
可惜,蜀漢大軍在接下來的戰事中,被東吳大都督陸遜火燒連營,劉備損兵折將幾乎隻身逃回白帝城,經此一戰,元氣大傷的蜀漢也再無力東征吳國。
五萬蜀漢大軍這個數字,與當時蜀漢的國力相等,至於傳言中的蜀漢二十餘萬人馬等等,那都是誇大其辭。
今日漢吳再戰,孫述同樣以宜都為根基,對上游的漢國西陵沿江一帶發動進攻。
只不過,當初陸遜是先守後攻,而今孫述則是先發制人,兵進西陵。
在趙廣西陵會議後不久,孫述的先頭部隊就與周處、羅尚在宜都以西的江面上遭遇,兩軍俱是先鋒,自然誰也不肯示弱。
吳軍先鋒大將是無難督孫震,這個職務的前任正是周處。
孫震見漢軍前軍將領旗號居然是叛將周處,頓時氣怒交加,戰意熾烈。
孫震同樣是東吳宗室,於他來說,吳國的這份江山就是他們孫家的,而周處身為名將周魴之子,竟然臨陣叛變降敵,實在可惡之至。
在孫震的連連喝令下,吳軍居高臨下,箭雨如蝗,讓想佔個小便宜的漢軍前軍走舸無法靠近。
周處船小兵少,面對孫震的高大艨艟戰船近戰根本靠不上去,接弦戰肉搏取勝的希望也化為泡影。
走舸相比艨艟,唯一可以依賴的就是靈活優勢,這倒和趙廣要求的游擊戰術很吻合。
周處一臉鬱悶的赤膊站在傾覆了的走舸上,衝著江心處的吳軍戰船啐了一口,道:“回告羅少將軍,吳軍戰船勢大,我部先行撤退了!”
這一戰,周處與羅尚位置一南一北,羅尚的小船隊位置在江岸北面,在他的後面,就是張翼的沿江連營。
周處這一撤退,吳軍士氣猛然高漲。
見漢軍不過是些小船,根本無力阻擋吳軍高大戰船的衝撞和遠端箭雨,孫震也是心花怒放,一邊命人駕舟向孫述報告喜訊,一邊催促向北面的漢軍船隊靠將過去。
羅尚的小船隊共有六艘走舸組成,其座船大小與麾下戰船也別無二致,以走舸的大小若是行進在江心中央,就如汪洋一舟,讓人提心吊膽。
好在羅尚對永安、西陵一帶的水文情況甚是熟悉,在行舟之時,他更多的沿著北線江岸搜尋前進,這樣一來,孫震的船隊要想進攻漢軍,有二個選擇:
其一,分出一支以輕舟為主的小艦隊,向淺灘處靠近,然後與羅尚一比一pk,至於誰能佔上風,那就要看運氣和本領了。
其二,不理會羅尚,繼續從江心向西陵方向進攻,而這樣的話,後續進攻順利一切沒有問題,羅尚的六條走舸也翻不起什麼大浪。只是一旦吳軍遭遇不利局面,則羅尚在後面就是一大隱患。
吳軍的輜重船隊速度上處於劣勢,防護上也無法和前軍戰船相比,要想躲過羅尚的襲擾,難度相當的大。
孫震稍一猶豫,直接選擇了第二個策略。
羅尚不是周處,也不是羅憲,孫震打心眼裡瞧不起漢軍的這個年輕小將,於他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