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認為“棍為藝中魁首”,戚繼光曾稱讚《劍經》說:“千古奇秘盡在於此,近用此法教長槍收明效,極妙!極妙!”
文學:他自己曾說:“欲寫心中無限事,不論工拙不論多。”俞大猷的詩大多感情豪邁,氣勢雄偉,抒情與議論相結合,語言風格渾厚質樸。後人將俞大猷生平所作詩歌彙編成《正氣堂集》。
忠誠許國,志在九邊。為投身國防事業的人樹立楷模,武學造詣精深,追隨者何止萬眾;創造樓船御倭戰術,發明獨輪戰車激勵更多人勇於開拓創新。
低調處世,既不踩道德的“高蹺”,也不獻媚權貴,謙遜仁愛的品格更令其成為後世之範,他就是泉州人俞大猷!
從嘉靖二十六年到隆慶三年,俞大猷經歷的大小戰役何止百次,屢建奇功,名震八方,終使百年積寇盡除。
《明史》說他“世宗朝老成宿將,以大猷為稱首。”即在明世宗朝的戰將中俞大猷排列第一,評價甚高。他致仕時朝廷頒賜牌匾,上書“昭代儒將”。
曠世名將浩氣長存,不管是從崇文或者尚武的角度來講他都有能力成為一個“時代的代言人”。
泉州迄今保留著大量俞大猷文化遺址,俞大猷讀書處遺址,練武遺址,“百丈坪”“練膽石”“雞籠寨”等。
俞大猷捐資建造的古代石橋——濠溪橋及其碑記,以傳授俞大猷武學精髓為己任的國術館,武術學校等。展示英雄史蹟的俞大猷事蹟展覽館,紀念館,俞大猷公園等。
清源山上的“君恩山重”石刻,興化平倭勝利崖刻和石獅市永寧鎮朝陽山上的鎮海石,隱含著他的成長軌跡;晉江磁灶將軍山上則有英靈魂歸處——俞大猷墓。
“胡然北斗宿,化石落人間。天不生奇石,誰擎萬古天!”這是俞大猷留在清源山南臺巖崖壁上的詩刻。
一字一詞間浩氣萬丈,透過詩刻這位縱橫天下的曠世名將彷彿又屹立於眼前,手握寶劍,目視前方,不怒自威。
這些地方後世不僅成為旅遊打卡點,也是對俞大酞這位抗倭名將,民族英雄的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