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畫出來,大家一起參詳參詳!”王延年熱心道,這一趟來的值!
“阿姐!”蝶秀拉著蘇櫻的胳膊,這位阿姐竟能想出這麼神奇的東西!
“我們在黑板上畫吧!”蘇櫻建議道。
紙張太貴,沒有專門的繪圖筆,又只是簡單的示意圖,要改動的地方很多,用粉筆畫最省事兒。
一行人急急忙忙回到粉條廠,參觀完的官吏、俚人正圍在黑板前,激烈討論著什麼。
有兩撥人,一撥圍著蘇老二,一撥圍著蘇老三。
蘇老二的黑板上畫的是石灰窯圖,蘇家人討論後定的稿,不久就要開工,畫出來給村民講解。
結果官吏中有懂行的,對這個設計提出質疑。
古老的石灰窯建在半山腰上,依託山勢,向內掏空山體十幾米,類似灶臺,下面架柴火燒,上面砌一個原料池,把挖來的石灰石堆在裡面,面上蓋住,煅燒個十天半月,冷卻後原料池中的石灰石變成生石灰。
這樣的石灰窯煅燒時間長,浪費燃料不說,產量低,原料池中一次不能堆放太多,不然燒不透。
新設計時,蘇櫻想到後世鍊鐵的高爐,受到啟發,設計為豎式石灰窯,頂部設計加料口、加料裝置等,下面灶口增設大型鼓風機。
這些依然需要依託山勢建在半山腰,省時省力還安全。
原料透過加料裝置推進加料口,從加料口送入煅燒池。
煅燒池深幾米,下落的過程,鼓風進來,急速升溫,熱氣與原料充分接觸,煅燒充分,極大縮短煅燒時間,同時節省燃料。
首先行家就提出質疑,這種爐子太高,沒有專門的耐火材料建造不行。
其次這麼高的爐子從未見過,根本不可能建出來。
再就是煅燒石灰窯用鼓風機,太搞笑,不知道的以為是鍊鐵呢。
就是鍊鐵,也沒這麼誇張。
總之這石灰窯太離譜,完全是臆想,不切實際。
傳統的煅燒法多為靜態,這種奇怪的高爐法以動態為主,原料從上部進入原料池,下面又大力鼓風送熱量。
行家覺得挑戰了自己的認知,接受不了。
蘇老二並不生氣,而是一一解釋。
因為最開始他也是這樣的認知,在將作監裡有不少鍊鐵爐,都跟石灰煅燒差不多的工藝。
煉出來的鐵雜質多,而且費時費力,儘管有鼓風機,但是鍊鐵溫度始終達不到理想高溫。
這也是唐代鍊鐵技術被卡住的主要原因,一直無法突破。
那天侄女一下子戳破,當時蘇老二整個人都呆住,原因竟這麼簡單。
頂部加料,下落過程讓原料與熱氣、氧氣充分混合、接觸,就能有效改善鍊鐵雜質多這一問題,提高鐵產量。
同時鼓風機也做改進,進排氣閥改為進大出小,擠壓空氣,形成氣流氣壓。
新改進的鼓風機與尋常鼓風機沒多少變化,只是在細節上改動,這樣進風量加大,出去的風更有速度。
充足的風量吹進爐內,溫度自然能急速達到預期高溫,這樣煉出來的鐵自然純度高,而且減少燃料消耗。
蘇老二很遺憾沒能在長安時學到這技術,不然將作監的鍊鐵爐一改,絕對的技術革新。
聽完蘇老二的講解,行家經無話可說,但也不認認可。
因為這只是蘇老二的一面之詞,並未驗證過,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
“我們按這個設計建造,就能一一驗證!”蘇老二堅定道,他認為侄女說的有道理。
蘇老三這邊因為用竹子引水,被大夥兒笑話。
“蘇郎君,你這圖一畫,倒是提醒了我,我該給自家架個竹管,每日裡擔水好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