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一處地力耗盡,便轉到它處,加上水中有魚、樹上有果、林中有獸、山中有綿,海邊曬鹽,只要略微勤懇,便無衣食之憂。
隨著各處人員漂流而來,漢人漸漸佔據近海良田,部分黎人豪強亦改漢姓,習漢俗,數代之後便自稱漢族,或為熟黎,部分黎人則進入深山,被本地人稱為半熟黎、生黎等。
其實,半熟黎,生黎之中,也有不少是貧苦漢人入山而改,並無嚴格族群區分。
隨著漢人增多,像付家這樣的大戶,不再輕易荒廢土地,而是招引佃戶,深耕細作,才有了兩季稻的耕作之法,即便是這樣,由於肥料供應不足,每季的畝產並無更大飛躍。
實際上,此時的崖州農業,最大的進步反而是地力的維持,透過引進漢人農家肥的製備經驗,有效杜絕了土地拋荒現象。
用付滿倉的話來說,種地一項,首要便是積肥,在這方面,各鄉大戶都極為重視,家中均僱有專門鏟糞的農戶,倒是那些小戶人家,靠著勤勉,能維持一季豐收,便是高手了。
聽付滿倉說起鄉中種田的道理,侯利民心中暗自思忖,大戶之所以是大戶,還是有兩把刷子的,華興人要想帶領百姓度過難關,不拿出些高超手段來,怕是很難服眾。
具體到積肥一項上,侯利民又讓付滿倉細說一番,這才說起自身看法。
實際上,崖州一帶地廣人稀,若是沒有災害發生,根本不愁吃喝,並無太大的輪作需求,只是經海賊侵害,加上榆林港數千人湧入,才使得糧食需求變的迫切起來。
按照管委會的規劃,未來還會引入數萬人口,如果不把崖東土地充分利用起來,非得鬧出“人禍”不可。
敘談之間,侯利民對付滿倉提出的先種地,緩分地的建議表示認可,畢竟分地工作極為複雜,很難一蹴而就。
隨後,侯利民說起建設農莊的想法。
在農業部的規劃裡,糧食局、種子基地、農莊其實是一回事,糧食局為表,承擔收糧任務,農莊為裡,一方面進行良種培育,同步開展農技培訓,另一方面,則是作為糧食產量的測算基礎,省得被基層忽悠。
當然啦,此時和付滿倉聊天,侯利民只說出育種一項職能。
說到良種培育,侯利民講了不少道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條,便是集中人力物力,才有可能達成品種改良,如今戶戶留種的做法,只是簡單重複,對提升產量並無助益。
說白了,育種是項技術活,可不是哪個種地能手突發奇想,便能做成的。
對於侯利民的新奇想法,付滿倉滿腹狐疑,接連提出許多問題,經過解答之後,才發現這華興人真是樣樣精通,說出的辦法俱是務實之舉,幾乎把種地的各項環節研究透了。
面對這樣的農莊,付滿倉絕對舉雙手歡迎,畢竟從田地耕作的角度來看,人家華興人的做法,顯然更加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