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處基礎設施熱火朝天地幹著,技術研發也沒停下,林志剛、趙東在新年會議上放出狠話,半年之內必須搞定蒸汽機,然而形勢比人強,勉強搓出來的樣機,也就比廢品強那麼一點兒。
說起蒸汽機的原理來,就連徐靖都能白活兩句,不就是把水燒開,用蒸汽推動物體運動嘛,關鍵是能用、好用,可不是幾句話就能搞定的。
作為工業社會的動力源頭,蒸汽機技術的發展,代表著人類在利用外力上獲得巨大突破,從而使大規模生產得以普及,極大地改變了人類在藍星的生存狀態,以至於人們對前後兩個時期,直接用古代和現代加以區別。
現代之於古代,完全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對於曾在現代社會工作、生活的華興人來說,搞定一臺老舊的蒸汽機,難度並不算大,何況還有大量機床裝置加持,並不需要事事從頭來過。
用林志剛的話來說,放棄各種現代商品,將鍋駝機、車床、鏜床、刨床、銑床、鑽床、磨床等耐用機器塞入船艙,絕對是英明決策,相比於那些花裡胡哨的商品,還是生產商品的機器更加實用。
實際上,長繁號、長榮號兩艘大型貨輪,裝的幾乎全是各種看似老舊,實則耐用的傳統機械裝置。
有這些裝置在手,加上鍋駝機這種簡單實用的動力源,再以福瑞昌帶來的生鐵、精銅等物資為原料,製備一臺蒸汽機樣機,可不就是手到擒來。
當然啦,在實際製造過程中,還是有些難度的,並非想象中的一蹴而就。
方案設計耗時最久,但畢竟是圖紙設計階段,刪掉那些有的沒的,只要保證蒸汽機能正常運轉,就算大功告成。
圖紙出來之後,很快便進入生產環節,才發現事情並非想象中那麼簡單。
首先是蒸汽機的三大件,鍋爐、氣缸、冷凝器的製造。
先是最簡單的氣缸製造,在沒有過高質量要求的前提下,鑄造師傅們表示用手是搓不出來這玩意兒的,得先鍊鐵。
作為林志剛的校友兼師弟,馬衛東跟著郝衛民去了保亭,鍊鐵的活只能由張景堂負責起來,無非是支起坩堝,將生鐵再次煉成鐵水即可。
鍊鐵的過程中,張景堂等人便向趙東彙報,燕朝的生鐵質量不行,澆鑄成型的氣缸,不能輕易加壓。
來到燕朝,大家的生命最為金貴,哪怕多弄幾遍,也得保證不能出現爆炸事故。
鐵水好弄,鑄模的難度可就大了。
最後,還是拆了一臺鍋駝機,鑄造師傅照貓畫虎,直接用粘土鑄模,才將氣缸模型搞定,但和圖紙要求,已經略有偏差。
第一次鐵水澆鑄,鑄模直接垮塌,第二次澆鑄,缸體凸凹不平,直接定為廢品,足足搞了十數次,才整出一臺具備加工條件的氣缸,其與設計圖紙的偏差已經肉眼可見。
專案才剛剛起步,大家便發現事情並不簡單,所謂傳說中的手搓這,手搓那,純粹是異想天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