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要想和佛山制鐵業競爭,只能從質量和效率兩個方面下手,爭取能拿到部分市場份額。
這次前往佛山、從化兩地考察,郭峰發現燕朝人力極為廉價,說白了,只要能給口飯吃,有個學徒的名份,工坊這邊甚至連工錢都不用給,就能讓工人們賣力幹活。
因此,和佛山各處工坊拼成本,華興這邊並無優勢,即便是拿效率對沖,能夠將成本做到持平,已經是最好結果了。
實際上,三亞制鐵要想壓制住佛山制鐵,只能從質量和品類上下功夫,恰好在這兩方面,華興人的優勢最為明顯。
質量就不用說了,對於一個冶鐵溫度不到一千度的工坊來說,拿什麼來和華興人拼質量?至於品類方面,卻是佛山制鐵的最大短板,也是那些大姓宗族主動作為的結果。
和田鐵壯聊天的時候,郭峰發現佛山這幫大姓宗族極為聰明,不僅成立了行會,還對各家工坊制鐵品類進行嚴格規範,譬如鐵鍋一項,做有耳鍋的工坊就不能做無耳鍋,反之亦然。
如此作為,好處是有效規範了市場競爭,讓大家都能有錢賺,在規模效益的基礎上,漸漸形成壟斷,比之一地雞毛的惡性競爭,強的可不是一點半點。
隨著行會權威得到確立,像河畔村這種野路子便沒了市場,經營日漸困難。
無奈之下,曹洪等人只得前往廣州開立商號,進而去海陵島開埠發展,說白了,都是被佛山這幫“人精”給逼的。
聽田鐵壯咬牙切齒地咒罵那些大型宗族,郭峰心中卻是百味雜陳,再一次對燕朝商人刮目相看,要不是有無雙技藝傍身,華興人這趟穿越之旅,恐怕和找死沒什麼兩樣。
凡事總是利弊相交,佛山大型宗族追求利潤、遏制無序競爭的做法雖然無可厚非,但也使市場競爭的烈度下降,創新讓位於保守,表現出來的結果之一,便是品類受限,創新受阻,無法有效擴大市場空間,啟用潛在需求。
倒是曹洪等人,於困境中奮發圖強,先開商號,再建商埠,若是能克服一路難關,其成就必會遠超一眾佛山大戶宗族。
相比商業鏈條更加完善的福瑞昌,佛山的一眾鐵製品經營工坊,遲早會面臨被反殺的困境,華興人的到來,無非是讓這樣的局面來的更快一些而已。
心中想著各處見聞、體會,郭峰隨口從質量、品類兩個方面,給大家普及了一番華興制鐵業的發展思路,總之一句話,肯定能競爭的過佛山那些小作坊。
郭峰說的輕鬆,施耀等人聽的卻是一頭霧水,畢竟是古代人,哪能輕易理解現代商業思維,何況這些說辭,郭峰也是照搬發展部和工業部商討的成果,再總結提煉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