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到了最後一年,明顯能夠感受到大家的浮躁情緒。
就連一心向學的梁先鋒,也不再是三點一線,就更別說其他人了。
77級要比他們早畢業半年,這個時候除了畢業論文,剩下的心思基本都在工作分配上。
在他們的帶動下,78級的也從知識的海洋中停泊上岸,等待著人生的另一個階段揚帆起航。
徐建軍之所以人家一找上門,他就痛快的答應,就是不想在工作上耗費太多精力。
而且未來的商務部,那也是難得的好山頭,能在那裡鍍鍍金,待上幾年,就算是徐建軍不指望在仕途上有所成就,光是這樣的經歷,以及人脈關係就是一種無形的財富。
這個時候看其他人抓耳撓腮,不知道如何抉擇的樣子,徐建軍擁有一種超脫感。
像一個局外人一樣看他們對比優劣,權衡利弊。
不要懷疑京大畢業生的受歡迎程度,這個時候工作雖然是分配的,但是在確定分配方案之前,還是有很大的操作空間的。
就比如徐建軍這種,提前找到你確認意向。
甚至有些有些畢業生,幾家單位搶著要,那最終去向就要看人家本人的意願了。
當然,統籌兼顧、集中使用、重點配備,大框架總的方向不能偏了。
而且看一個畢業生是否優秀,學習成績是一方面,政治表現、家庭背景也是衡量一個人的客觀因素。
同時,也會考慮國家的需要和地區的平衡,將學生分配到不同的地區和單位,以滿足國家建設的需要。
人人都進部委,沒有人下到最需要人才的基層,國家肯定不會答應。
當然,新的起點雖然各不相同,但此時不管充斥到任何地方,那都是被當作大力栽培的棟樑之材。
至於孰優孰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進大單位,眼界開闊,容易近距離接觸到核心決策層,晉升途徑也多一些,將來達到一定級別,下放到地方,高度就不一樣了。
當然,任何事務都是有兩面性的,有優勢就必然也有劣勢。
一開始在這些大單位,沒有任何工作經驗,只懂一些書本上的知識,根本無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只能從邊邊角角做起。
俗稱喝茶看報紙,打雜混資歷。
而一開始就充實到基層,去一些小地方,這個時候人才緊缺,特別是一些專業領域,他們可沒有京城這種底蘊,折騰那麼多年,依然能迅速嘩啦幾套完整的班子。
這個時候去基層,都是直接被當作新鮮血液,去替換那些老舊思想的勢力。
不換思想就換人,這是改革時期最響徹雲霄的口號。
他們這些人一開始就經歷血雨腥風,撞得頭破血流,當然如果能夠站穩腳跟,衝出一片天地的話,前途比起那些待在決策層邊緣的群體更加的不可限量。
也許是知道即將分離,各奔東西,宿舍裡原本關係不太融洽的,這個時候也放下了成見。
可以說,這段時間是他們宿舍氣氛最好的階段。
李曉平也不再像過去那樣,看別人穿著上太過講究,他都要批評教育一番,甚至上升的艱苦樸素優良傳統上去。
投桃報李,宿舍裡這些小弟們,也沒人在議論他拖家帶口,依然跟女同學不清不楚的傳聞。
馮闖曾經跟愛鑽女人堆的王謙不對付,上次出國受挫之後,王謙也改變了許多。
都說用道理教一個人,也許一輩子都教不會,但是用事情教,一次就痛徹心扉,再難相忘。
王謙這也算是因禍得福,被催著變的成熟了。
省的將來到社會上依然故我,那時候才醒悟一些事情,接受的教訓也許更深刻,深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