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者,乃天地乾坤之理,日月星辰之機,遵循大道而行,必然諸事不爽!”
“非也,道者,乃五行之變化,萬物週而復始,天地亦不可長久,其存若淵,其形如無!\"
“非也,道生於無極,出與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顧道者,有為一也”
“道者,不可說,可說著便不是道!”
此話一說,大家頓時哈哈大笑起來。
在場還有一位天師,他靜靜地看著這群所謂的“風流高士”在此“高談闊論”。
“看吧,這就是當年的上流社會,他們身居高位,掌握這天下民生,不為天下謀福利,不為百姓謀太平,不為黎民求社稷,而在此縱情高論,說一些虛無縹緲的道。 \"
當此之時,皇后重用外戚,她的侄兒魯國公賣官鬻爵,藐視東宮,自己沉迷黃赤,專門到宮外需求精裝男子,共享于飛之樂。
在大晉的西北方,匈奴郝散還未除盡;東北鮮卑首領段務忽塵兵強馬壯,其子段疾陸眷、段匹磾、段文鴦更是孔武有力,對天下虎視眈眈。
還有慕容鮮卑部,雖然其首領慕容廆在前幾年雖被東夷校尉何龕打敗,但是其秣馬厲兵,似有東山再起之勢力。
更不用說那些宇文鮮卑何拓跋鮮卑遊蕩在北部的強人了。
最重要的是,現在太平一道又死灰復燃,在青、揚、荊一帶大勢宣傳太平之道,教眾雖不及東漢之時,但也多達萬人。
而且六天宮、兩儀門、太極宗等教派也蠢蠢欲動,天下正處於內憂外患之際。
“看!這群自詡清流之人卻絕口不提政治,一味地清談。如過天下大亂,始作俑者必是此等人物!”那位天師暗恨與無奈。
此天師乃青城正一教下,五斗米門的天師王興榮,王興榮雖然修道於青城,但骨子還有一點儒家底蘊。
他再也忍不住道:“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既在其位,當謀其政。
諸君身居高位,卻尸位素餐,在此飽食終日,卻不知餓殍遍野,黎民食不果腹、衣不遮體,愧哉!愧哉!”
王興榮雖然姓王,但不是琅琊王氏,而是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一族的起源來自漢護匈奴中郎將一支,傳到王興榮早已三世了,其中朝中的顯貴有早已去世的司空王渾,就是與王溶爭奪攻吳首功的平吳大臣。
還有王渾的兒子公主駙馬侍中王濟,以及在曹魏就出名的王沈,被高貴鄉公曹髦稱為“文籍先生”,以及他的兒子王浚。
雖然一個是太原王氏,一個是琅琊王氏,但是他們早已通了族譜,五百年前是一家王衍還要稱呼王興榮一聲“世叔”。
二人同在青城上修道,一個在天師門下,一個在五斗米門下。王衍與眾人聽到王興榮此番言論,心生不悅。
王興榮作為正一教下五斗米門大祭酒,早在三年前,就來洛陽與王衍大鬧一番。王衍現在自稱新五斗米教的教主,其理由雖然是為了擴大正一教對朝廷的影響,但明眼人都知道早已想獨立於正一之外,建立所謂的“新五斗米”。
王衍暗想:“現在這王興榮在此反駁眾人,不給自己面子,歸根結底就是不願'新五斗米分離開來!”
於是王衍道:“世叔言重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非獨我等名教之過:況且天下安寧,四海昇平,番邦進貢,蠻夷來朝,有何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