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況已是荒年,要從富商口中分出一部分糧食恩賜給災民,不論在哪個時代,似乎都很難。
在各級府衙的強力施壓下,富商們不得不從倉中摳出一小部分糧食交差了事。
大家都心知肚明,這些糧食就當做貢獻了,至於承諾秋糧下來還上之類的話,幾乎沒有人相信。
因借糧的政令得罪了士紳富商,在參與維持治安,安置難民,搭建安置點,搶修堤岸等問題上,
總有人掣肘不尊,往往要動用皮鞭棍棒才能奏效。
借來的糧食彙集起來後,刺史府會安排濟縣衙門熬粥。
街巷裡屋簷下或者安置點的難民,每人每天能領到半碗清粥,好的時候碗裡還能混些菜葉,這樣的數量勉強能吊著命,不至於死去。
可憐那些日夜呆坐在他人屋簷下避雨的難民,他們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四處有哭喊聲不斷。
也有體質虛弱的老弱,得不到及時救治,每天總會有幾輛大板車,專門收拾死者的屍身,裝滿後運往城外僻靜處消毒掩埋。
最令難民們憤憤不平的依舊是城門下官府“割韭菜”的行為,對過往行人的檢查工作逐漸純熟起來,形成了流水線作業,帳篷增加了不少。
在刺史府從地牢一名囚徒手中得來一本《賑災手本》後,還增加了生石灰消毒的環節,
特別是對飲用水源的保護,對屍體的處理等等,都嚴格把控了起來。
時光書城生意清淡了些,蘇青越和孟冉卻看得透徹,在飢餓和書本面前,前者更有分量。
往京都方向的官道因水勢過猛,已經徹底斷絕,城中糧價飛漲。
有糧戶除了借出去的糧食,備夠自家府邸用糧,其餘的拿出來拋售。
難民中一部分屬於災情嚴重地區的地主士紳,他們居然買得起天價糧食,往往糧店一開張就被搶購一空。
糧食比之平日裡竟翻了兩翻,這讓蘇老太公喜笑顏開,幾個月前那少年出的餿主意,現在竟然叫蘇府賺得盆滿缽滿。
可糧食賣了一半,女兒蘇青越卻讓糧倉停止拋售,急得蘇老太公撓頭搔耳,最後拗不過女兒,還是勉強照辦,掛出了“糧已售完”牌子了事。
有些氣力、心態又好的難民,他們最好的消遣之地就屬茶館,茶館消費最低,即使沒錢喝茶,湊個熱鬧總能打發時光。
因此茶館裡的人不但沒有減少,竟是更為火爆,有從城外進來逃荒者大書特書這場百年不遇的大水。
南邊安陽一帶,地勢低窪處,農田盡毀,澤國千里,淹死、餓死者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