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戶籍混亂,僑民與土著居民存在差異,且僑民因戶籍問題可逃避賦役,影響政府財政收入與社會穩定.
含義:
土斷即依據居住地劃分戶籍,取消僑置郡縣,讓僑民與土著居民同屬當地郡縣管理,承擔相同賦稅徭役。
劉裕的義熙土斷:
時間:義熙九年(413年)。
內容:除南徐、南兗、南青三州在晉陵界內的住戶,其餘依界土斷,合併或取消多數僑置郡、縣,統一戶籍;嚴厲清查世家大族隱藏戶口的行為;禁止豪強封錮山澤、亂收租稅,還山澤於民。
成效:打擊了東晉豪強士族勢力,維護了政府的兵役來源和租賦收入,改善了版籍混亂局面,促進了民族融合和南北文化交流,為“元嘉之治”奠定基礎。
歷史意義:
土斷政策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增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推動了民族融合和南北文化交流,對東晉和南朝的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元嘉之治是南朝宋文帝劉義隆時期出現的一段盛世。它發生在元嘉年間(424 - 453年)。
當時,東晉末年的混亂局面剛剛結束。劉裕進行的一系列改革舉措,為元嘉之治初步奠定了基礎。劉義隆繼位後繼續推行積極的政策。在政治方面,他致力於加強中央集權。他清理朝堂,抑制朝中權臣的勢力。同時,他大力整頓吏治,對貪汙腐敗的官員進行嚴厲懲處,使得官場風氣有所改善。並且,為了平衡社會階層,他還對地方上的豪強勢力進行抑制,防止他們過度兼併土地。此外,土斷政策的持續推行,讓戶籍制度更加完善。
在經濟上,劉義隆也採取了許多促進措施。他多次下詔減免農民的租稅,鼓勵百姓積極從事農業生產,對開墾荒地的行為給予獎勵。那些繁雜、沉重的苛捐雜稅被廢除,農民的負擔因此減輕了許多。水利建設也受到重視,這使得農業灌溉更加便利,農作物產量得到提高。
文化領域同樣成果豐碩。儒學得到復興,在雞籠山開設學館,眾多學者聚集在此教授儒學等學問。史學著作不斷湧現,像裴松之的《三國志注》、范曄的《後漢書》都極具價值。在文學方面,“元嘉三大家”引領詩歌變革潮流,劉義慶編撰的《世說新語》也成為經典之作。在科技方面,何承天製成《元嘉歷》,祖沖之更是在這個時期將圓周率推算到小數點後7位。
元嘉之治的出現,讓劉宋王朝在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都獲得顯著的發展。社會環境比較安定,百姓的生活質量有所提升,這對南方社會的進步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也為後續的繁榮創造了有利條件。
卻月陣是由劉裕發明的一種中國古代兵車戰法.以下是其相關介紹:
形成背景:
東晉南北朝時期,馬鐙發明使北方少數民族的重甲騎兵威力大增,而南方受地理條件和馬匹資源限制,騎兵不佔主導,劉裕在義熙五年北伐南燕時,積累了對抗重甲騎兵的經驗,後經研究和準備,發明了卻月陣。
組成構成:
卻月陣的組成較為複雜,需具備特定的地理條件、兵器、兵種和兵力配置。需在視野寬廣的平坦河岸,以河水保障後方及側翼安全。兵器包括戰船、戰車、盾牌、杖、弩、錘、槊等。兵種涵蓋步兵、水軍、騎兵,其中步兵是作戰主力。兵力配置是在距水百餘步之處用戰車百乘佈下弧形陣,每輛戰車設7名持杖士卒,另派2000士兵上岸接應,並攜帶大弩百張,每輛戰車上再加設20名士卒,並在車轅上張設盾牌。
作戰過程:
劉裕北伐後秦時,北魏派軍在黃河北岸監視騷擾。劉裕派丁旿率700人及戰車百乘,搶渡北岸,佈下卻月陣,丁旿在陣中豎白毦通知船上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