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周建立的歷史背景
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頻繁,局勢動盪不安。北魏在經歷了一段輝煌的統治後,因內部矛盾激化走向分裂。孝文帝漢化改革雖在文化融合、制度建設上成果斐然,卻也引發鮮卑舊貴族與漢族新興勢力間深層次矛盾,土地兼併嚴重,底層百姓生活困苦,社會經濟潛藏重重危機。六鎮起義成為導火索,瞬間點燃了北魏搖搖欲墜的統治架構,各地烽火連天,軍閥割據勢力趁亂崛起。
爾朱榮借平叛之機掌控朝政,其行事殘暴血腥,製造“河陰之變”,大肆屠戮北魏皇族與朝臣,致朝堂為之一空,元氣大傷。此後高歡、宇文泰兩大軍事集團脫穎而出,在頻繁交鋒、角逐中原主導權過程中,北魏領土被一分為二。高歡雄踞關東,擁立北魏孝靜帝建立東魏,以鄴城為都城,憑藉廣袤富庶的華北平原,廣聚錢糧、兵源,麾下兵強馬壯;宇文泰紮根關中,迎立魏文帝,西魏政權就此誕生。關中地區歷經戰亂,民生凋敝、經濟破敗,但宇文泰憑藉卓越軍事謀略與領導才能,凝聚起武川鎮舊部等軍事力量,精心整軍經武,構築起頑強防線,抗衡高歡的東魏大軍,西魏、東魏對峙格局正式成型,為北周建立埋下伏筆。
二、北周建立過程
宇文泰主政西魏期間,大力推行一系列軍政改革,鑄就“八柱國十二大將軍”軍事體系,巧妙融合鮮卑舊俗與漢族先進兵制,培育出戰力超群、紀律嚴明的府兵隊伍;又頒行均田制、戶調製,輕徭薄賦、勸課農桑,力促關中經濟緩慢復甦。隨著勢力漸長,宇文泰萌生代魏自立之心,然未及付諸實踐便溘然長逝。
宇文泰辭世後,其侄宇文護肩負起家族使命,權勢迅速攀升,成為西魏朝堂舉足輕重人物。公元 557 年,宇文護果斷出手,逼西魏恭帝禪位,擁立宇文泰之子宇文覺為帝,北周就此宣告建立,都城定於長安。宇文覺年少登基,朝政大權盡落宇文護之手。宇文護野心勃勃,為剷除異己、穩固自身權勢,先後誅殺趙貴、獨孤信等元老勳臣,引發宇文覺不滿。年僅 16 歲的宇文覺意圖奪權,卻遭宇文護廢黜並殺害。
宇文護旋即擁立宇文泰庶長子宇文毓,宇文毓聰慧睿智、心懷壯志,欲親理朝政、施展抱負,宇文護心生忌憚,遂於公元 560 年暗中毒殺宇文毓。同年,宇文護再立宇文泰四子宇文邕為帝,即周武帝。歷經兩番波折,北周政權初立便蒙上血腥陰影,宇文護連弒二帝,權傾朝野,朝堂上下噤若寒蟬;可在這暗流湧動之下,周武帝宇文邕悄然蟄伏,靜待復仇奪權契機,默默積蓄力量,謀劃扭轉乾坤、重塑北周乾坤大業。
三、周武帝改革前的北周困境
宇文邕登基之初,北周內外交困、危機四伏。外部,東魏(北齊)承自北魏精華之地,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兵精糧足,時常侵擾北周邊境,軍事壓力巨大;南方陳國憑藉長江天險,伺機北伐,覬覦北周領土,邊境烽火綿延不絕。內部,政治上宇文護專擅朝政長達十餘年,安插親信遍佈朝堂、軍政要職,皇權旁落,政令不通,諸多改革設想難以施行;經濟層面,關中地區雖經前期恢復有所起色,但歷經多年戰亂破壞,基礎設施毀壞嚴重,土地荒蕪,水利失修,人口相較往昔銳減,財政收入捉襟見肘;軍事方面,府兵制在推行中弊端漸顯,兵將分離原則遭侵蝕,軍隊訓練水準下滑,戰鬥力參差不齊,軍備物資補給也常供應不及;社會民生領域,百姓飽經戰亂、苛捐雜稅之苦,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底層矛盾一觸即發,地方治安混亂不堪,盜匪橫行,嚴重威脅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根基。
四、周武帝改革舉措
(一)政治集權
周武帝宇文邕隱忍十二載,精心佈局、靜待時機。公元 572 年,宇文邕果斷出手,於宮中成功誅殺宇文護,一舉奪回朝政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