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取出筆和紙把重點和要點寫下來:
首先,鞏固四書五經的記憶。
四書五經的經典版本總共約二十五萬多字。
除了約十萬字的《禮記》外,其他八本儒家經典張偉基本能全文背誦。
張偉決定每天早上花一個時辰左右背誦鞏固,《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是查考重點,一定要全文通背。
其次是經義,本朝經義以太祖周浩親自召集大儒主持編寫的《欽定四書通義》和《欽定五經通解》為準。
因此要把張偉腦子裡原有的關於四書五經的釋義與欽定版不同的地主一一較正。
這是一個每天堅持的長期過程。
再次是策論,大夏朝的策論分為兩種,一種是從各種經典,史料中選題,比如“如何治學“如何修身”“論周公的仁政“等等,稱之為經史策,也有人稱為經典策論。
另一種以各種實務為題,比如如何治水,再具體點就是如何治理湘水,或者是如何賑災,再具體點就是如何某地的早災\/火災,如何賑災。
策論是科舉中最重要的部分。
但是院試作為基礎選拔考試,對策論要求不是太高,只需要切中題意,文理通順即可,策論的廣度和深度是並不是考查重點。
針對這一要求,張偉計劃每兩天仿寫一篇優秀院試策論,然後按照其他府縣往年的考題自己寫一篇策論。
透過反覆練習,時時保持對策論文的熟練和敏感,至於策論的深度,暫時不考慮。
然後是算術,這個是原主張偉的弱項之一。
但對於現在擁有藍星大學生記憶,身經百考的\"新\"張偉來說,這邊科舉試考的算術都最多到達初中水平,自然是手到擒來。
至於詩詞歌賦,歷經大華與大夏兩朝的改革,在科舉考試中已經邊緣化,只要詩詞不跑題對仗工整,一般都能過。
算術與詩歌都不算院試的重點,只需每旬抽出小半天練習就行。
除了科舉學習本身,還有兩項同樣重要,就是鍛鍊身體和賺錢。
首先是身體。與縣試和府試只考一天不同。
院試一次考三天,不考完不準提前出考場,考試期間還只能呆在自己狹小的考房裡,吃住都只能在考房。
這種考法對於正常人來說都是極大的考驗,更何況是身體本就偏瘦弱的張偉。
所以用適當的方法鍛鍊身體和保持營養也是接下來近一年重點事項之一。
張偉在複習計劃後繼續寫著:鍛鍊身體和保持營養計劃,每天早起跑步加作操半個時辰,晚上睡覺前來一段一刻鐘的八段錦。
張偉現在十五六歲,正是瘋狂需要營養的年齡。
為了身體正常成長,張偉結合自身的經濟情況,給自己定了計劃是每天至少一個雞蛋,每三天吃一次肉,保證油葷的正常規律的攝入。
至於賺錢計劃,既要在不影響科舉的前提下,又要合理合法,張偉目前還沒有找到明確的頭緒。
抄書?太慢了,並且按張偉目前所知,在清水鎮並沒有大量的抄書需求。
創新科技發明?抱歉,以張偉的知識和現在的工業製造水準來說,根本搞不出來。
現代金融方式?比如變相的彩票或賭博,以張偉前身的水平,搞出來倒是不難。
但是這種暴利行業沒有強大的背景和身份,搞出來也如小兒持金過鬧市,找死。
張偉仔細分析了一下,寫小說,話本,是目前社會環境下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
按張偉在書店的見聞來說,小說\/話本這類書籍,在大夏早就存在,並且相當流行。
把藍星的某些流行作品拿出來洗一洗,寫成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