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裡只有他才需要錢,一直伺候著他的老伴不需要錢。
提起這些事,不由得讓張亮聯想起,前些年春節的一天,張亮和李淑萍回老家與家人團聚,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吃飯時,細心的李淑萍發現,婆婆吃進嘴裡的湯菜,會反反覆覆從下巴流出。
事後,李淑萍將張嫂叫到一旁,仔細詢問、觀察後方知,原來是張嫂安在嘴裡的牙套,將她的下巴磨壞了,已腐爛形成窟窿,吃飯時湯菜便流出。
這麼大一個窟窿,張家人居然不知,朝夕相伴的張木匠竟然無視。
張亮疑惑地詢問張木匠。
“早就知道了,沒跟你說,估計縣裡的醫院也不會整。” 沒想到張木匠竟漠然地說。
“……”張亮聽後,沒有再說下去了。
後來,張亮和李淑萍帶著張嫂,找到了縣醫院的外科醫生,用了2個小時就補好了窟窿。
一晃10年過去了,張嫂吃飯再也沒有漏過湯菜。
張嫂是個苦命的人,一輩子都在為了這個家,為了這個男人,這些兒女,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一生勞動不輟的張嫂,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她的腳崴傷過多次,可她總是默默承受著,不願意伸張,怕花錢。
大前年端午節回老家,張亮突然發現張嫂走路一顛一拐的,一看她的左腳踝骨浮腫,在上面包裹著一層黑乎乎的東西。
那是張嫂自制的藥物,她用來消炎去腫的。
張嫂告訴張亮那是一些梨碳的粉末,是她自己發明的,不用花錢。這哪裡是什麼消腫藥,腳都已經紅腫化膿了,還伴隨著劇烈的疼痛。
聽著母親的話,張亮幾乎都要哭出來了。他和李淑萍帶著張嫂,去壩鎮衛生院,找醫生對傷口進行了消炎化膿處理,沒過多久傷口就好了。
張嫂只比張木匠小一歲,同樣是生病,可兩人的待遇卻有天壤之別。
張木匠生點小病,就有張嫂全程護理,端屎端尿,吃藥打針,燒火做飯,背柴烤火,樣樣做到位。
而張嫂病了,張木匠哪裡管得著,裝聾作啞,不聞不問,幾十年,張嫂都已經習慣了。
張家的這些故事,就像一個悲劇的縮影,反映出了人性中的黯淡與冷漠,而張嫂就是陰霾中那道閃爍的光芒。
儘管張嫂的婚姻是不幸的,生活亦有傷痛,但總能看到她臉上的笑容,對鄰里的熱心腸。只要她在,張家就暖意濃濃,井井有條。
如今,張嫂走了。這些天,寨子裡的鄰里議論,本以為這次張木匠會操辦老伴的葬禮,畢竟這是他救贖自己的一次僅有的機會。
可是,張木匠卻像一個縮頭烏龜一樣,十多天時間都躲進了自己的小屋裡。任憑張家人因為張嫂的離去而混亂喧囂,他的房門始終緊閉,與前來弔唁的親友隔絕著。
張亮因為母親後事,多次與張木匠商量無果後,便勇敢地擔起了作為長子的那份責任,撐起這個瀕臨破碎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