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艾倫·薇爾對自己“記憶移植系統”的實驗進行深度反思的同時,社會的震盪卻並未因此平息。隨著媒體不斷爆出關於失控實驗的訊息,公眾對科技的恐慌和對政府的不信任達到了新的高度。人們開始質疑,不僅是技術本身,更是推動這些技術發展的決策者。
此時,艾倫被迫面對一個重要的選擇——繼續堅持自己的理想,還是放棄技術的開發以平息公眾的憤怒。他深知,放棄意味著拋棄無數可能改變人類命運的希望,但繼續意味著無休止的爭議和潛在的倫理危機。兩者之間的掙扎讓他內心無比煎熬。
社會運動開始在街頭興起,抗議者聚集在一起,呼喊著“拒絕記憶移植,扞衛人性”的口號。艾倫在一次新聞釋出會上被迫面對那些憤怒的面孔。他試圖解釋技術的初衷,但每次都被更為尖銳的問題所打斷。
“你說這項技術能幫助我們,但卻有多少人因為這項技術失去了自我?”一名年輕的女性憤怒地問道。她的父親正是失控實驗的受害者之一,而她無助地看著自己的父親逐漸消失在家人的記憶中。這個問題擊中了艾倫的內心,令他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理解自己創造的技術。
在實驗室中,艾倫面對著無數次資料分析和反饋,但他的思緒卻無法集中。他的好友兼同事,莉莉,似乎察覺到了他的困擾,主動前來安慰。
“艾倫,我們知道技術的潛力。也許需要一些時間和更多的研究,才能把它變得安全。”莉莉說。她一直是艾倫的支持者,對這項技術充滿信心。
“但代價是什麼?我們犧牲了多少人的未來,才能換來這個實驗的成功?”艾倫反駁道。他無法擺脫那名年輕女性的臉龐,像是對他良心的審判。
就在此時,艾倫接到了來自政府的緊急召喚。他們要求他參與一項關於科技倫理的會議,會議的主題圍繞著如何在科技發展與倫理道德之間找到平衡點。艾倫知道,這次會議將成為他職業生涯的關鍵轉折點。
在會議上,各界專家、政治家和科技界領袖齊聚一堂。大家對“記憶移植系統”的前景充滿爭議,有人認為應該停止研究,有人則認為科技本身並沒有錯,問題出在技術的使用者身上。艾倫在發言中,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他堅信必須建立更為嚴格的倫理規範,以保護人類的意識和記憶。
當會議結束後,艾倫感到無比疲憊,他想要暫時逃避現實的壓力,選擇進入一個虛擬世界進行放鬆。在這個世界裡,他創造了一個理想化的空間,那裡沒有壓力、沒有道德困擾,只是他理想中的生活和工作。
然而,隨著他越來越沉迷於虛擬世界,艾倫發現自己開始對現實產生疏離感。他的朋友們和家人開始對他的變化感到擔憂,試圖拉他回到現實,但他卻覺得現實世界充滿了痛苦和掙扎,虛擬世界則給予了他短暫的安寧。
一天,艾倫在虛擬世界中偶然遇見了一個數字化的人物——是他已故的母親。雖然這只是一種程式的模擬,但她的話語卻讓他深感震撼。
“艾倫,逃避無法解決任何問題。面對才是唯一的出路。”她的聲音如同來自心靈深處的召喚。
在那一刻,艾倫意識到,虛擬世界的逃避並不能解決他內心的困惑和社會的動盪。最終,他決定走出虛擬世界,面對自己所創造的技術,以及隨之而來的責任和挑戰。
隨著艾倫的覺醒,他明白,只有迴歸真實,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而下一步,他將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重新審視自己正在開發的“記憶移植系統”——既是技術,也是人類自我意識的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