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章
(一)
“西至哈至是堯乎兒的故鄉,很早前我們從西邊來到東方。走過了千佛洞萬佛峽,八字墩上四下望。八字墩下有一條橫路,來到了海子的紅柳灘上。……”
——種花國裕固族近代民歌。
時光之輪日夜轉動,歲月在無聲無息間轉換了時空。風從祁連山深處大雪山的雲霧間盤旋而起,向東北穿過當金山口、鷹嘴山,在氣勢磅礴的託萊山納噶爾當的山峰和山谷間與暖溼氣流混合後,化為甘露細雨向種花國河西走廊飄灑而去。
涼爽溼潤的微風沿著雪水河吹來,吹進了一隊身穿五顏六色棉裝緩緩行進的隊伍中。隊伍有十人左右,走在隊伍前面的是一群綿羊,一隻高大威猛的黑色牧羊犬殷勤地在羊群前後左右奔跑著。緊跟在羊群后面的是兩位騎著棗紅馬的人,左前邊的是一位少年,十四五歲的樣子,身穿青色的羊皮襖,右手不停地揮著鞭子甩出一個個清脆的響鞭。右後方十幾米處跟著一位中年漢子,滿臉滄桑、沒精打采地在馬背上搖晃著。
隊伍的後面十幾米處有一輛馬車,馬車車廂用土黃色的帆布罩著,帆布邊緣已經磨出了線頭,黑乎乎的沒了顏色。車廂裡坐著一位老奶奶、一位四十歲左右的中年女人和五個孩子。五個孩子三女兩男,最大的女孩十四歲,最小的男孩剛滿兩歲,兩個臉蛋紅撲撲的正在中年女人的懷裡香甜地睡著。老奶奶則用粗糙的雙手緊緊地摟著一左一右兩個孩子。
被老奶奶緊緊摟著的兩個孩子今年四歲。左手邊的男孩穿著比自己的身體大了一倍的土藍色羊皮襖,右手邊的女孩則穿著大紅色的棉襖,腳上穿著駱駝毛靴子,兩個孩子均有烏亮的大眼睛。“我可憐的鐵穆爾和卓瑪。”老奶奶嘴裡不停地嘮叨著。
他們一家是居住在祁連山山坳裡的裕固族牧民,按照習慣,他們一家人正趕著羊群去八十里外的八字墩草場轉場放牧。男主人姓楊(種花國漢族姓),三十六歲。走在隊伍前面騎馬的是他和前妻生的大兒子。生完大兒子七天後,他的前妻就死了,是他的母親將大兒子一手帶大的。坐在車廂裡的是他的第二任老婆,從內地逃荒來的女人。女人帶著兩個女孩美美和麗麗,最小的那個男孩子是他們同居後生的,小名叫蛋蛋。
這是一個夏日的早晨,太陽沒有從東方雪峰尖上露臉,陰雲密佈空氣凜冽。當他們沿著雪水河走到一個矮山埡口時,迎面走過來兩位身著紅衣的喇嘛僧。
“師傅好。”十四歲的小夥子騎在馬上遠遠地打起了招呼。
“安康吉祥!”紅衣喇嘛中的一位中年僧合掌回禮,另一位略顯蒼老的喇嘛僧卻站在路旁呆呆地望著後面的馬車沒有反應。
羊群從兩個喇嘛僧的身側擠了過來,咩咩聲此起彼伏。
“師傅從哪裡來?”走到近處的中年牧民在馬上低下頭,合掌恭敬地問候。
“青海的拉卜楞寺(文殊寺)。一家子都去轉場啊?”中年喇嘛僧笑著問道。
“籲。六個孩子,三男三女。”中年牧民從馬上跳下來,他開始高興地向兩個喇嘛僧介紹起家人來:“我叫楊鐵山,這是我母親,我大兒子楊海十四歲了。我老婆子,我大女子楊美十歲,二女子楊麗八歲。二兒子三女子是一對雙胞胎,大名我還沒想好,小名鐵穆爾、卓瑪。去年剛有的小兒子蛋蛋。”中年牧民楊鐵山興高采烈地向剛見面的喇嘛介紹著家人,幾個孩子都興奮地說著話。老奶奶臉上的皺紋擠成了一堆,笑著說話的嘴裡已經沒有幾顆牙了,女人則低頭打量著兩個喇嘛,面無表情。
“今年家裡產了羊羔子幾隻啊?家裡有幾隻牛啊?”在中年喇嘛僧和楊鐵山一問一答的時候,那位老喇嘛卻一直沒有說話,他的眼睛落在馬車上的那一對雙胞胎身上,眼睛裡閃爍著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