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明皇帝最擔憂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他極力掩蓋的割地和談事宜終是被捅了出來,且沒有絲毫意外的在大昭朝野上下掀起軒然大波。
起初,正明皇帝還試圖掩蓋一二,本著我不承認的就不存在的想法,正明皇帝對割地求和之類的訊息一律不認。可架不住群臣的攻勢太過洶湧,而且這些群臣證據充分,攻擊性極強,甚至許多有關終平那邊的訊息是正明皇帝自己都不知道的。正明皇帝固然憤怒於到底是哪個王八蛋走漏了訊息,可現在他也來不及揪出內鬼了,群臣的唾沫快把他淹死了。
正明皇帝試圖辯解,但當群臣將蕭茂在京師的突然消失、派往終平的宮中太監,以及洪遼在終平開宴會併為南撤造勢等事實搬出來,正明皇帝立馬便啞口無言了。他明白,再行掩蓋已經毫無用處,現存的唯一方法就是將和談事宜留到朝會上商討,希冀可以說服群臣,將和談推行成功——正明皇帝光是想想這一點,就感到一股昏天黑地的暈眩之感。能在大昭朝堂上露臉的臣僚,沒有一盞省油的燈,引經據典、旁徵博引、移花接木、輪番上陣……跟這些人辯論,有你好受的。正明皇帝總結了過往規律,他很清楚,任何事情發展到必須要在朝堂上爭出結果時,那這件事十之八九沒戲唱了,這正是衰落政權最大的無奈,不是會辦壞好事,也不是會辦出壞事,而是幾乎就辦不成任何事,只在決策階段就已經被卡死了。
主要原因自然包括皇權不振,但更重要的是大昭的朝堂就是一鍋大雜燴。朝臣組成總共囊括了世代承襲老貴族、寒門出身小年輕、前朝所任大元老、當朝提拔新骨幹、軍功集團代言者、混吃等死日子人,激進革新派、溫和革新派、極端保守派、中立保守派。彼此之間的矛盾包括但不限於階級矛盾、政見矛盾甚至還包括地域矛盾,以京師為界,北方人看不起南方人,南方人仇視北方人……最要命的是,這些勢力勢均力敵,沒有哪一方勢力可以在朝堂上佔據壓倒性優勢,這對於鞏固皇帝自身權力當然是有好處的,大臣們都忙著黨爭、內鬥去了,誰吃飽了會針對自己?可最大的麻煩就是臣子間不分高下的黨爭內鬥,使得國策推行成為一項極其極其艱難的工作。皇帝當然有下場干涉的空間了,但皇帝一下場,原本臣子間的互噴瞬間就會變成對皇帝一人的集火,他哭都沒地方哭,只有眼睜睜看著一項又一項議程被擱置,一樁又一樁改革被否決。
而正明皇帝要是想用強的話……把大昭朝堂上幾大利益集團得罪大半,他要考慮的就是自己的皇位還能不能保住這個問題了。正明皇帝一上位就處死了林驍,向南景割地,還軟禁自己的弟弟,他的初始威望完全是負數,兼他本人也並非強硬堅決、智慧超群之人,無力壓制朝臣,大昭朝堂上的混戰局面可以說從他登基持續至今。
這一回,又一個他關心的議程被提上朝堂了,這個議程是否又會如曾經無數次那般,被擱置、被否決呢?正明皇帝憂心忡忡,但他願意盡力一試。
正明皇帝宣佈,罷朝三天,三天後,就正式在朝堂上商議與宣國議和之事。在這三天裡,他都在為爭論做著準備,貯備論據自是不用多言,更需做的則是拉攏一部分群臣與他站在同一陣營。而臣子們的準備就簡單多了,理論儲備什麼的不存在的,從扣帽子到二極體再到道德綁架,總有一款適合你的。本質上這些朝臣們的對罵與網際網路上的罵戰並無太大區別,不要抱著說服對方的心理開啟罵戰,完全是自討沒趣,雙方比的是誰的心理素質更強,更能堅忍住不破防。但與網路罵戰相比,網路罵戰本來也不用達成什麼,朝臣的罵戰可是決定國策執行的。這些天裡,臣子最重要的任務莫過於造勢。
先有某某夜觀天象,發現天象有變,說這正是君主無德之兆。還有某某跑太廟門口哭墳,說我大昭完了,列祖列宗你們好好看著吧!被衛兵連拖帶拽地轟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