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變得不耐用。
以上這些材料之前都用到了好多次,可以說是非常熟悉了。
其實古代人進行各種的發明創造,無非就是把身邊容易獲得的材料,胡亂的組合在一起,用火燒、用水泡、蒸乾、過濾等等一系列簡單的操作,試來試去就搗鼓出現在豐富多彩的各式材料。
把大約70%的石英砂、15%的草木灰、15%的石灰石混合放進坩鍋,在熔爐中加熱,大概在1400度至1700度時,混合物會逐漸熔化,形成一種黏稠的液態物質。
達成這個溫度,對掌握中級冶煉工藝的白村鐵匠,簡直是小菜一碟。
玻璃融化後,就可以倒進預先準備好的石模中,讓它自動流成所需要的形狀,再耐心等它慢慢冷卻,這個過程叫自然退火,防止其內部應力導致玻璃破裂。
村裡有水力驅動車床,加工打磨一塊帶凹槽的平面石板不是難事。就算方形的模具加工起來有些麻煩,圓形的石板模具也不是不能接受。
白村長也沒說必須要用方片窗戶,把窗框造成圓的,能將就著用就成。
首批燒製的玻璃,可能由於配料比例問題,並不是那麼晶瑩剔透,但仍然在白村引起轟動,被村民們當做了寶物,稱它為神奇的暖冰。
這是村民們見過的,唯一一種透明度超過村長家馬桶的人造材料,頓時覺得骨瓷也沒那麼稀奇了。
只有負責燒製玻璃匠人們心裡明白,燒製玻璃的難度係數,和燒製骨瓷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
照著村長的方法,他們首次就燒成功了,剩下的就只是調整配料比例而已。
馬上村長家就換上了亮堂的玻璃窗,而且是雙層的,隔熱保暖效能更好。
村民們腸子都悔青了,他們夏天蓋房子時嫌麻煩,都沒留窗戶。
現在石牆硬了,再摳視窗就費勁了。
不過玻璃杯、玻璃碗這些漂亮的器具,大家倒是都能用的上。
這些都是匠人們吹燒杯、燒瓶、蒸餾瓶、分液漏斗的殘次品。
雖說是奇形怪狀,但看著比陶碗、陶杯漂亮多了,只要是不漏水,都會被族人們拿回去珍藏。
吹玻璃也是白村長傳授的。
他讓大傻先把鐵片燒軟,然後墊在鐵棒上,用鐵錘慢慢敲成鐵管。
如果鐵片冷卻了,就重新加熱再敲,如此反覆就能製作出不漏風的鐵管,可以用它來吹玻璃。
姬白畫出了許多化學實驗器材,讓村裡的匠人們抓緊練習製作,爭取在冬天來臨之前,用玻璃吹出一套他所需要的基礎實驗器材。
眾所周知,冬天是製作硝酸甘油的大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