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徵前,張衝給出徵序列中各軍團的方面校尉都發了一道命令,即各部在三日內應該所到達的位置。
如從鄴城趕來,帶著精兵三千來援的樞密右使楊茂,就收到軍令,令其部於七月二十七日之前,率軍抵達九門一帶。
當時楊茂的部隊還在元氏北面,在收到背旗的軍令後,再一次加快速度,帶著輜重和馬匹,向著真定集結。等楊茂他們趕到的時候,張衝的中軍已經渡河,但真定依舊不減其熱鬧。
此刻的真定充斥著軍士,他們從各地出發後皆是要在這裡集結,準備渡河的。
見時間已經很緊後,楊茂令各將補充完給養,就休息了一夜,然後第二日不亮就出發過滹沱河。
終於在七月二十六日的夜裡,抵達到九門北面的一處村社。
楊茂部就將在這裡修建壁壘,等待下一步的軍令。
而早就在七月二十五日就趕到九門城外的張衝,直接在城外舉行了一場閱兵式。
張衝立於戰馬,檢閱了二十七個步兵營頭,他們皆是泰山軍軍力的柱石。而張衝也親自給這些營將們授予了新的軍旗,那是一面繡著金烏的戰旗。
金烏這種神鳥是泰山府君的信使,每當人間出現災難和死亡的時候,這種神鳥總會出現。
當時圍繞在張衝後面的一眾郎官們親眼目睹著這場盛大的閱兵。
這些人不是沒看過這麼多人集結過,但還從來沒見過這般嚴整的軍陣在廣闊的平原上排隊走過。
每當經過張衝所在的大纛時,這些泰山軍吏士們皆會爆發出山呼海嘯,可見張衝這位王上在軍中到底有何等的威信。
而張衝往往在陣前來回奔行,時不時就能叫出這些列在排頭的勇士的名字。
這些人都是軍中驍勇之士,即便前面是刀山火海也面無懼色。但當王上喊出他們的名字,講出他們的戰功時,這些人皆泣不成聲。
九門城外的平原上,近三萬多泰山軍吏士們覆蓋著,還包括了五千名騎軍。
這些人萬丈豪情,誓死用敵人的死亡來獻給王上。他們對於取得最後的勝利表現出了一種強烈的自信。
這是因為這些人在張衝的麾下,就是用無數的勝利而成長起來的。他們的面容可能會因為長久的征戰而黝黑,但內心對勝利卻從不懷疑。
閱兵儀式之後,張衝帶著行營進入了九門。他將要以這裡作為行轅,主持此次決戰。
此時九門的行轅內,郎官們已經支起一張巨大的滹沱水北岸的詳細地圖。這個上面,標準著目前泰山軍各部隊移動的位置,以及鎮北軍的駐紮情況。
這份地圖之詳細是此世絕無僅有的。它是由軍中張衝培養出來的測繪師,之前隨著甄氏的糧隊走遍了這片地區。大量精密的地圖最後被拼湊在一起,終於形成了這副巨大的地圖。
在張衝看著這些地圖的時候,一邊的蒙沮正將外軍司探報們收集來的情報,結合著地圖彙報給張衝。
張衝一邊點頭,一邊在思考,然後就不斷給邊上的李恆下各種命令。
李恆是張衝的記室,需要將張衝的口令不斷成文下發給各軍。不需要他文辭多華麗,但必須要傳達準確。
這也是李恆能勝過蔡邕的兩位高足的原因,後者文確實好,但太過華麗,不適合軍情撰寫。
等李恆揮手而就後,張衝會看一眼,然後就會有兩名橫撞軍吏一起帶著軍令走到廊廡外的一間屋子。
這裡面有十幾名書手正不間斷的抄寫著各種軍令,專門是給各軍下發的。
一般來說,只要是從軍府下發的檔案,都需要摘抄留底。
以上一套流程已經形成了制度。
比如,為何一定要有兩名橫撞軍一起送軍令到隔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