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有子出生,還能獲得一筆喜錢。
總之,王上是真的把你當家人,當兄弟。
這種情況下你還有其他想法,那就是真的天良喪盡了。
而除了讓這些繡衣衛有歸屬感,蒙沮還要讓這些人有榮譽感。
製造榮譽感的手段就是在衣裝上做出區別。
所謂繡衣衛,那自然是要穿繡衣的。但繡衣的價格一件就堪比數千錢,這光換裝的費用就海了去了。
所以張衝肯定是不可能給所有繡衣衛配上繡衣的,但為了壯繡衣衛的威嚴,他還是准許繡衣們穿絳衣,戴錦帽,以與眾軍不同。
而除了在衣著上做出區別,張衝還常會對繡衣們有不時的賞賜。
除了宮內的一些生日或者重要節日有賞賜外,還有夏之冰飲,冬之熱湯。總之,張王之體恤人情如此,如何不得繡衣眾心。
另外還有一件事,是蒙沮為了方便開戰工作而向張衝請來的。
那就是關於繡衣的錢糧俸祿問題。
隨著泰山軍的數次改制,軍隊越來越向經制之師發展,凡各軍各營,軍額都有限數,一增一減悉要向樞密院申請,由樞密院批准,才能增減。
而樞密院如何控制各軍的人數呢就是按照兵額髮放錢糧俸祿。
其實,這個兵餉也是這幾年才陸續實行的,以前泰山軍擴充軍隊壓根不費一錢,只需要為兵士們提供冬夏兩衣,以及日常口糧就行了。
因為這些人來當兵,本身就是此前泰山軍在地方上重分土地後換來的。
但隨著時間過去,泰山軍的戰場從河北也一路到了幷州,到了中原,這些人早就遠離了家鄉。
過去戰場在河北時,這些護田兵出身的還能為了保衛鄉土,護住分得的田地而拼命,可現在已距家千里了,過去的初心早就不在了。
當然,受軍中宣教使們的影響,大部分泰山軍都將過往為小家的想法轉變為解放大家的公心。
越來越多的吏士們也意識到,只有全天下的窮苦人都能如他們有田耕,他們才能真正的守住傳家的基業。
更重要的是,他們也享受著這份偉大事業,能為王上的黃天大業做出貢獻,所有人都深感榮幸。
但理想歸理想,現實是,張衝不能讓這些為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們,最後就帶著一份理想回去。
因為這對於他們來說太不公平了。
雖然解放天下的大業中,不乏建功立業的機會。但實事求是的講,這種機會對於大多數吏士們來說還是比較遙遠的。
而等這些人轉業回去,就會發現自己家庭的生活水平是要落後社裡其他人一大截的。
道理很簡單,每一個吏士都是家庭中的重要勞力,他離開家庭的生產,但社裡其他沒人參軍的家庭卻一直在生產。
這一進一出下,雙方的差距就這樣拉開了。
如果這些浴血百戰的吏士們回到家鄉是這樣一個結局,那泰山軍的形象得是什麼樣的
長此以往,等分配土地的紅利度過,誰還會主動參軍
所以,即便從榮軍的角度,張衝就必須要給吏士們發餉。
而且發餉不僅能約束住軍隊劫掠,還能提振地方消費。等這些轉業的吏士們回到家鄉,手裡拿著積攢幾年的軍餉,必然是修房娶妻,當地經濟如何能不好。
所以,張衝不怕發錢,就怕錢都爛在倉庫了,那才是什麼都沒有了。
張衝還是有簡單的經濟學常識的,知道錢只有流通起來,才會越來越多,反而都存在府庫裡,那就是一堆破銅爛布。
正是得益於這份見識,張衝對於賞賜這件事從來都是很大方的。
其實在前世時,張衝還是學生的時候,就常在史書上看到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