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雅被俘了。
是的,靠著一口蹩腳的漢話,烏雅僥倖活了下來。
雖然,和他一起出山的族人死了十六人,但烏雅活了下來。
烏雅無比慶幸自己的那個母親一直讓自己學漢話,可以說他的人生幾次都因為這個特殊技能而改變命運。
第一次是同族的帶他出山闖蕩,理由除了烏雅為人機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會漢話。
第二次是他隨著族人們一起去西蓋馬販賣皮子、山參。就因為他會漢話,能和對面的漢人商隊交流,因此比別的部落多獲利了不少,也因此樹立了族內的威望。
他烏雅從來不是那個部落最武勇的人,也不是那個狩獵獵物最多的人,但沒有誰比烏雅更有威望,靠的就是這個。
而之後,烏雅出山後闖蕩,加入了漢軍。
當時遼東的漢軍採取這樣一個內外結構。
在最核心的就是各個將主恩養的部曲,然後再次之是各邊兵,再次之就是郡縣卒。
以上這些都是漢室的經制之師。
而除了這些部隊外,還有一股龐大的兵員是來自部落、鄉邑的僕從、徒隸。如烏雅他們這些長白山肅慎人就常常被編制到這部分。
這四部分兵在戰場上肩負的任務是不同的。
其中僕從、徒隸是最危險的,他們也常常被稱為填壑的炮灰。每有戰事,這些人會被驅馳到前線,去衝擊對面的溝壑。
漢軍主將們當然不是指望這些墊刀口的炮灰能奪取敵軍陣地,而是利用這些人來判斷哪一面的敵軍戰力更強,哪一面又薄弱。
換句話說,他們就是投石問路的那塊石頭。
當然,這個過程中能疲憊和消耗敵軍的戰備那就更好了。
而每當這些人潰退回來後,漢人主將們知道哪裡戰力弱,就會讓邊軍的弓手隊往這個地方投放更多的箭矢。
等幾輪箭矢覆蓋後,那些隸屬於軍將的鐵甲部曲就會直接進攻這裡,常常能做到一擊建功的作用。
但這過程中,無人在乎那些作為試探的炮灰雜兵。
烏雅第一次加入漢軍的時候,本來也是要被編入這個裡面的。
其實很多肅慎部落兵是相當勇武的,單論戰技可能直比那些漢軍將的部曲。因為這些人和後者一樣,都是靠著手中的弓箭才能吃到嘴裡的食,所以舞刀射箭就和喝水吃飯一樣是本能。
但很可惜,比烏雅不知道武勇多少倍的那些部落勇士們都被編入了這些雜兵中,不是漢人們不知道這些人厲害,而是他們發現與這些人壓根無法交流。
這些異族的,完全不能收心交流又格外勇武,那不論哪個軍主都只能讓這些人繼續在炮灰中待著了。
所以,正是靠著烏雅的語言技能,當填壑兵死了一輪又一輪的時候,他依舊活得好好的。
而現在,在最後的死亡關頭,烏雅的漢話又一次救了他。
如今,雖然狼狽,雖然被縛著雙手,但和那些被騎軍團踩踏成肉泥的人比起來,烏雅已經很滿足了。
不過烏雅不敢看後面,因為他總是感覺後面的那些漢人軍士正有意無意的望著自己的頭殼,這給烏雅帶來了極大的壓力,這個時候他反倒是羨慕起邊上的三個手下了。
這些憨貨正為自己活下來而喜笑顏開。
為了逃避壓力,烏雅主動和那個漢人軍吏攀談:
“貴人,不知道我們現在去哪裡呀。”
關平正趕路,聽到這個肅慎人說話,淡淡回了句:
“去你們該去的地方。”
烏雅細思極恐,忍不住打了個寒顫。
這時候,又從後面傳來那個老高的聲音,只聽他調笑道:
“不該打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