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荀彧獻的囚中對中,客兵平原的劉虞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首先一個是在政治上的。
既然你曹操要匡扶漢室,再造共和,而不是什麼革故鼎新,那你就需要一個劉氏宗室作為旗幟,這樣才說得過去。
青州之地,劉姓王很多,比如曹操旁邊就是一個濟南王。
但這些都不能讓曹操滿意,而劉虞則不同,其人是宗室有名的長者,還做過宗正,本就德高望重。
而更重要的是,劉虞手下還有一支萬人的精兵,其步騎之精銳,是曹操比不上的。
在這個時候,團結更有實力的盟友,無疑是現階段最正確的選擇。
所以曹操就請陳群去出使平原,傳達他想和劉虞結盟,並推劉虞為盟主的意思。
陳群是荀彧舉薦的,他兩的關係是總角之好。在兩人都是幼年的時候,雙方的長輩就抱著他們一起認識了。
兩個月前,陳群收到荀彧請他去濟南出仕的書信。
彼時陳群正隨其父陳紀組織宗族回遷許昌。這也是潁川大亂之後,大部分世家豪族正在做的。
畢竟戰爭已經結束,他們要重新回到原先的家園,祖宗墳塋和基業都在那裡呢。
當時陳群曾勸過其父,讓他帶著宗族遷移到徐州。陳群認為潁川為四戰之地,安平之世自然交通四方,但亂時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如果宗族還留在許昌,必然要遭兵災。
而在當時計程車大夫群體中,普遍認為徐州是避亂之地。
當時的徐州,百姓殷盛,谷實差豐,流民多歸之。其周邊郡縣的名士大族紛紛遷移到了徐州,比如青州名士鄭玄就帶著宗族南下徐州,並被陶謙分撥田土重新安置。
所以陳群在分析了局勢後,就建議其父東去徐州,以避戰亂。
但其父陳紀卻搖了搖頭,他反問了一句:
”如天下大亂,又有何地能倖免呢東去徐州,人離鄉賤不說,難道徐州就能在亂世中獨存而且,此地有祖宗墳塋,家族郡望,姻親舊故。在這裡,咱們才叫陳氏。至於戰亂保身之道非是避,而是迎雄主。你可知道這裡面的道理“
陳群恭敬受教。
也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陳群收到了荀彧的書信。
對於這個離開了三年多的好友,陳群還是分外想念的。這些年,二人的書信一直沒有斷過。
他知道荀彧身陷牢獄,雖然荀彧告訴他,這是他自己選擇的。但陳群心裡還是不太放心。
總覺得好友寧願居於囚牢,不願意脫身,是想為其父的死贖罪。
但等陳群看了這一次信裡的內容,他才終於確定,監寺的生涯並沒有摧殘好友的意志,反讓他更加審視如今的天下。
好友在信中說,他已經找到了能平定亂世的雄主,希望陳群能來濟南助他一臂之力。
收到信的陳群沒有任何猶豫就開始收拾行囊,他對其父辭別時說:
“大人,兒要去濟南出仕,文若說找到了能平此亂世的雄主。”
陳紀沉默了,他開口的第一句:
“你知道濟南相曹操是何人嗎”
陳群頷首,他解釋道:
“曹孟德閹豎之後,我輩不恥。但兒信文若。如果文若都認為曹孟德有平此亂世之能,那就一定是。”
最後,陳紀到底還是讓陳群走了。
如陳群這樣的,還有其他五人。他們當中每一個人在收到荀彧的書信後,都沒有任何的猶豫,決定去濟南出仕。
要知道,如他們這些名家子弟,為了保障家族安危都普遍是在本地出仕的。
比如陳群要出仕,要不就在潁川,要不就去王允那邊。如果看不上這兩邊,也可以選擇繼續在家養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