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城外。
在泰山軍四營突騎將鉅鹿軍截斷城下的第二天,張衝帶著主力精兵萬餘趕到了鉅鹿城外。
張衝並沒有決定立即對鉅鹿軍發動進攻。而是按照泰山軍行軍條例,在距離鉅鹿軍東南兩面五里外紮營。
除了紮了兩座硬砦外,泰山軍又在邯鄲東北外的叢臺紮營。這裡之前被關羽立為糧臺,雖小但堅,之前為鉅鹿軍幾次圍攻都不能下。
這次泰山軍援軍一到,鉅鹿軍又只好收縮兵力,放棄了對叢臺的圍攻了。
這邊泰山軍這邊不急不緩,按部就班,步步為營。
甬道後內的漢軍們卻沒這種閒整,全軍上下瀰漫著一股焦急躁動的氣氛。形勢的變化,給他們的感覺是,不是他們在圍著內裡的邯鄲,而是他們在被泰山軍包圍著。
也是在如此躁動的軍氣下,趙浮、程渙、魏亮、郭勳、高覽武將聯袂參見了郭典,想問太守戰守之策。
出人意料的是,這種情況下,郭典還是鎮定自若,一方面問了營內儲備,一方面不斷巡營穩定軍氣。
看到主帥如此定氣,所有人都知道他肯定有後手。
也確實,郭典不傻,誰知道是必死的路還往裡面走他的確有援軍。但郭典的鎮定也有幾分強作的,因為他也不確定援軍何時會至。
在他率軍南下之時,他曾給北面中山國相和南面的清河國相一起諮信扎,請求援兵,一同進攻邯鄲城,行圍魏救趙的故事。
對於中山國相臧旻的援兵,郭典是很有信心的。
郭典之前和臧旻一起共事過,有些交情,互相知道根底。但這還不是郭典的底氣,他最大的底氣是兩家的盟約。
在他於鉅鹿大破河北黃巾的西征後,他就以三千黃巾俘口送與臧旻,兩家結盟了。為了表現結盟的誠意,兩家都互相換了子弟。郭典將自己的弟弟郭威送去了中山,而臧旻也將他的兒子臧洪送來了。
時年二十有五的臧洪體貌魁梧,雄姿英發,郭典一見就喜。更讓郭典歡喜的是,臧洪年十五就受父蔭庇拜童子郎,負書入京,之後就外放做了縣令,即便在世家圈裡也是精英了。
臧旻能將這樣優秀的兒子放到他這裡,可見對盟約的誠意。於是郭典與之盟約,約定兩家攻守同盟,互不相負。
這一次,郭典南下的時候,就將臧洪帶上了,留在幕府作為幕僚隨營參贊。所以即便是為了兒子,臧旻也會帶兵南下的。
而郭典另一位盟友清河國相劉虞,他對之也是很有信心的。
他與此人打過交道,是一個正人君子。
此人有一個故事,遍傳河北官場。
說是當年劉虞初上任,當時清河國剛出了旱災,不斷有餓殍死於溝壑。當時劉虞到任後,不僅免了本年的賦稅,甚至還以太守田米助之,可見其仁。
而當時的國家劉宏也沒有怪罪於劉虞,誰讓他們是自家人呢
之後劉虞在黃巾變亂中能撫循一郡,使士庶相安,不能不說有此原因。
所以他郭典與劉虞結盟,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呢但有兩點可慮,一個是劉虞到底不善戎事,治下兵馬不盛。二個就是從清河趕來邯鄲的道路要穿越河北黃巾的轄區,不大容易。
所以郭典還是將自己的援兵希望放在了中山國身上。
就這樣,在甬道內,郭典命各部分一半兵力守禦甬道,剩下的繼續對邯鄲發起進攻。
而郭典則面向東北方,引頸而盼中山國兵的到來。
同時他也在羞愧,本是為襄國圍魏救趙的,但現在他也被圍了,而襄國看來是守不住了。
襄國城,破了。
實際上,
襄國城在三月二十五日那夜大雨的當天就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