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波折與希望(1 / 3)

在長安城中,文化融合的舉措正如火如荼地推進。

初現的成效猶如黎明的曙光,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

然而,那反對的聲浪卻如洶湧的暗流,悄然而至且來勢洶洶,令人猝不及防。

鴻臚寺卿李勉深知,這股來勢洶洶的保守勢力宛如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

其核心人物乃是幾位在朝中位高權重的老臣。

他們深受傳統儒家思想的浸染,緊抱著“夷夏之辨”的觀念,認定大唐文化乃禮儀之邦的精粹所在,絕不容許外來蠻夷文化肆意侵蝕。

其中,尚書右僕射趙敬,這位在朝中威望頗高、門生故吏遍佈的大佬。他的反對之聲,無疑給文化融合之路豎起了一道巨大的屏障。

一日,朝堂之上,氣氛壓抑得如同暴風雨來臨前的寧靜。

趙敬手持笏板昂首闊步而出,聲如洪鐘,義正言辭:“陛下,臣聞鴻臚寺近推與番邦文化融合,臣以為謬甚!大唐立邦千載,禮教為國本。今若任外文化入,必禮崩樂壞、民心離散!且番邦文化多粗陋,與大唐相雜,乃明珠蒙垢,斯文盡喪!”

他這一番慷慨陳詞,引得不少保守派官員紛紛附和,朝堂上頓時一片嘈雜。

李勉見勢,挺身而出,言辭懇切:“趙大人此言差矣矣!大唐文化昌盛,因有海納之胸懷。昔太宗時,玄奘西行取經,與大唐文化相融,未損根基,反使更博深。今推文化融合,欲使大唐文化再登高峰、揚威四海!”

趙敬冷笑一聲,言辭犀利地反駁:“李大人休要巧言惑眾!玄奘大師所取之佛法,經多年本土化之改造方融於大唐。而今,大人如此不加甄別引入番邦文化,究竟何意?且觀今之長安城,胡姬酒肆遍佈,胡樂胡舞盛行,吾大唐子民紛紛仿效,長此以往,豈不忘數典忘祖?”

雙方唇槍舌劍,互不相讓,爭執不下。

聖上坐在龍椅之上,面色陰沉,沉默不語。

就在這僵持之時,一直未發聲的太子殿下開口了。

“父皇,兒臣覺二位大人所言皆有理。文化融合之事不可急,亦不可因小失大。兒臣建議設專司,由朝中飽學之士與鴻臚寺共組,對外來文化細甄,取精去糟。如此,可保大唐文化之純正,又能兼收幷蓄,促文化繁榮。”

聖上微微點頭,認為太子之言在理。

當下便下旨:“準太子所奏。著令趙敬、李勉等人共同組建文化審議堂,負責稽核外來文化融合事宜。凡引入之文化元素,必經審議堂透過,方可在大唐境內推行。”

李勉心中雖暗覺此舉,可能會讓文化融合的程序受阻。但聖意難違,也只能領旨謝恩。

回到鴻臚寺後,李勉緊急召集林羽和蘇瑤商議對策。

林羽眉頭緊皺,憤憤不平:“此趙敬等人分明蓄意刁難,那文化審議堂若立,吾等諸多事務必困難重重!”

蘇瑤卻輕聲說道:“莫急,此舉雖存阻礙,然亦予吾等向眾人闡釋外來文化精妙之機會。只要吾等於審議堂據理力辯,使更多人明文化融合之益,未必不能破此局。”

文化審議堂設立之初,便陷入了僵局。

趙敬等人對外來文化元素百般挑剔,嚴苛至極。

當西域一種新穎的建築風格欲引入長安時,趙敬一口咬定其不符合大唐傳統建築的規制與風水理念,堅決反對。

李勉當即邀請西域的建築工匠前來,詳細講解此建築風格在通風、採光以及抗震等方面的獨特優勢,並指出可與大唐建築風格相互借鑑之處。

比如在大唐傳統建築的飛簷斗拱基礎上,融入西域建築的穹頂設計,能使建築內部空間更為宏大壯觀。

在服飾文化方面,蘇瑤提議將波斯的精美刺繡圖案與大唐服飾相結合,創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zhongzhuxsw.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