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的確要比手動的快的多,甚至要比切塊還快,很快就磨好了。
接著劉姨又去找了幾塊大紗布疊在一起,她說:“這紗布一定要夠大,因為要拎起來掛著,小的紗布最多勉強裝住,但是四個角沒有餘量,不好綁起來。”
為什麼要拿好幾塊呢,因為農家樂沒有專門做紅薯澱粉的大紗布,所以劉姨覺得一塊紗布有點薄,濾不好,還擔心破。
這和之前做秋梨膏的時候不一樣了,秋梨膏當場擠完就行,這個卻要像徐雪筠做乾巴酸奶一樣,一點點的濾出來,濾乾淨。
不過因為現在紅薯泥還是比較乾的,掛一晚上也出不來水,所以得先往裡面加點水,讓它成為‘紅薯漿’。
“這水能多加就別少加,多加了反正就是沉澱的時間久一點,要多用幾個盆子裝,也不費事,但要是少加了,太稠,紅薯漿就全部都留在紗布上了,濾不下去。”
劉姨一邊說一邊往裡加水。
她加完第一盆,其他幾人大概知道紅薯漿和水的比例是一比二,也開始比照著加水。
劉姨還說:“其實最好用缸,尤其是四川自家的那種大土缸,因為那種比較高,下邊收口還窄,明天好舀水,但是咱這兒沒那麼多大土缸,就只能用盆了。”
農家樂不鏽鋼盆倒是有很多的,所以劉姨也算是盡力找了幾個最高的不鏽鋼盆。
這都是一代代流傳下來的經驗,幾人聽得很認真,如果不是他們的東西都帶不回去,說不定還有人會拿本子給記上。
把水加進去之後,就用長柄鍋瓢費力攪開攪勻,全部攪勻之後,劉姨就把紗布給吊起來了。
廚師長這一會功夫也忙完了,過來一瞅給她搭了把手,還奇怪:“你這吊的和我老家吊的不一樣,咋是這個吊法。”
“那一家一個吊法,反正能吊起來就行。”
劉姨的吊法是找兩根木條做了一個十字架,然後把紗布的四角都給釘在木條的四角上,這木工活都是劉姨自己做的,厲害著呢。
接著就可以過濾了,劉邦這一會兒半點兒都沒插科打諢,嚴肅正經的好像不像是他一樣,一瓢一瓢的往紗布里加著紅薯漿。
劉姨就開始握住十字架的兩角開始晃動。
“這濾漿也是有手法的,你不能讓這個紗布一直不動,這樣紗布下邊就被堵住了,紅薯漿就過不去,你得讓紅薯漿在這個紗布裡一圈一圈的轉。”
眾人一看,發現還真是,在劉姨這樣的過濾手法下,紗布中留下來的紅薯纖維都被團成了一個團,而沒有糊在紗布上。
朱棣終於沒忍住問了:“劉姨,如果不想手工做,也沒有研磨機,可以用石磨嗎?”
石磨出現的時間非常早,最初叫做‘磑’,只知道在戰國時期人們就已經開始使用它,相傳是魯班發明的,能夠確認的是直到漢代,‘磑’這個名稱才被磨取代。
魯班是我國的建築鼻祖和木匠鼻祖,戰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