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有諸多障礙。
蔣淳斌明白這個道理,於是他便命劉伯溫起草檄文,昭告天下,以此配合自己的攻伐行動。
誰知劉伯溫這次卻難得謙虛了一回,他當即表示自己沒有這個文采和本事,要想寫出能夠鼓舞天下人心的檄文,非學士宋濂莫屬。
蔣淳斌知道宋濂素有才名,因此又趕緊將宋濂召了過來,向他說明了意思和要求。
宋濂一直被蔣淳斌視作一個“書呆子”,不過這次宋濂卻很難得地發表了一次政見:
他認為這篇檄文在氣勢磅礴的同時,一定要取得天下百姓的信服,這樣才能讓民心聚攏到自己這邊。
因此宋濂建議不如將檄文的矛頭直指民族正統,以此喚醒漢人心志,讓全天下的漢族百姓同仇敵愾。
而且針對這篇檄文,宋濂還提出了一個令蔣淳斌比較吃驚的問題,那就是有很多北方漢人的華夷觀念已經逐漸淡漠,甚至將南方人看做是蠻夷。
究其原因,不過是北方已經被女真、蒙古等非漢人民族統治了兩百多年,尤其是幽燕一帶,時間就更長了,所以他們對自身的民族身份認同感已漸漸趨弱。
加上蒙古人統治時期,一直實行明顯的名族歧視政策,不僅將百姓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好幾類,甚至還把北方漢人與南方漢人區別開來,這就更加重了北方漢人對其身份的不認同感。
所以宋濂現在強調民族問題,不僅能夠喚醒天下漢人百姓的民族身份認同感,還能夠起到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作用。
這個提議不錯,話說古人應該很吃民族矛盾這一套,畢竟華夷之別已經被強調了上千年,於是蔣淳斌便命宋濂就照這個思路寫。
宋濂估計早有準備,加上確實是頗有才思,因此很快便寫好了《討元檄文》,可謂一揮而就。
當蔣淳斌看到宋濂寫好的檄文時,不由得大發感慨:這幫文人真是太有能耐了啊!難怪有人說筆桿子能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