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昂笑應了。
伏壽坐著笑道:「謝陛下恩典!」
孫權站在一旁,也陪著笑起來,只是那笑容並不比哭更好看。
第219章
待到孫權與伏壽離開後, 曹昂原本是擔心皇帝要心情不愉的。
劉協回過神來,卻全然沒有提孫權與伏壽之事,而是道:「你與荀彧通訊, 兗州情形如何了?」他數了一數, 「已是建安五年的春了,自天下歸附後, 朕還未有詔令。戶調之事,咱們商討已久, 又在兗州試行過了, 也是時候推廣到全國了。」
曹昂跟上皇帝的思路,便將兗州戶調之事的具體情況一一道來。
原來自桓帝靈帝以來, 天下戰亂饑荒疫病, 人口凋敝, 記錄在冊的人口數比實際人口數更少了許多。而劉協來到吳地之後, 更發現吳地還有生子溺死的情況——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 蓋因實在是養不起了。原本東漢徵稅, 有田租, 還有算賦, 其中還有人頭稅,是按照人的數量來收稅的。比如家裡有五個人,那就要按照五個人來收稅, 成人交一定數, 兒童也交一定數。而且原本都是要換成錢,才能交稅。這個過程裡面,農民又被剝削一次,他們沒有錢,只能拿產出來的稻穀布帛去換錢。商人們就趁機賤買高賣。如果在天災人禍之下, 這些還不能夠毀壞一個自耕農家庭的話,那麼還有另一種不固定的「調」,也就是朝廷缺什麼了,當下急需什麼了,就直接從民間徵集,當然是不給錢的。那麼遇到這種情況,自耕農便又要去籌措朝廷徵集的物資。
這樣下來,只是收稅時候的弊病,對於一個普通農戶家庭來說,就是不可承受之重。
而這十年戰亂之中,又有董卓改變幣值,種種原因之下,民間都不怎麼用錢幣了,只是用實物交換。
所以劉協與曹昂商議已久的「戶調」,便是要改變原本的徵稅制度,不再按照人頭收稅,而且不再收錢幣了;而是以一戶為單位,直接收糧食物資。此時初步擬定的是一戶收絹兩匹、棉兩斤。而原本按照田地出產比例收稅的,三十稅一,也改為每畝地收定額四升。當然這是在兗州、豫州、冀州等地帶的徵收標準,在更偏遠的涼州、幷州等地方另有減免。
可以說改為戶調的徵稅制度,一來是幫助廣大農戶免除了交稅時的煩難,二來也是鼓勵一戶多生育。
此時國家登記在冊的人口數,已經從頂峰時期的五千多萬,直降到了只有一千多萬。這少了的四千萬,一部分是死於戰亂饑荒,一部分是死於疫病,一部分被豪強大族隱匿,還有一部分就逃到了荒地山林之中、不再交稅。
在籍人口數銳減,意味著國家財政收入銳減。
而國家財政收入銳減,意味著一個虛弱無力的中央。如果不儘快改變現狀,地方勢力更是尾大不掉。
雖然收復了天下,但要保證中央集權,留給劉協的時間也已然不多了。
於是建安五年春,皇帝收復天下之後,發布的第一道通傳全國的詔令,就是改算賦為「戶調」。
訊息傳開來,萬民同慶,男耕女織就足以繳納戶調所需的物資,免去了許多煩難。而這則詔令雖然損害了部分賤買高賣商人的利益,但只是動了他們的皮毛。這些商人雖然頗有微詞,但也不至於跳腳起來幹仗。
所以局面還是穩定的。
長安城中,尚書臺幾位老大人接了皇帝的詔令,議論道:「這政令嚴謹詳實,又深知民情,恐怕是經了兗州、豫州與冀州幾位州牧的手。」
有人便道:「咱們整日在長安城中,都是尚書臺的官員,可你們數數,咱們都多久沒見到皇帝了?」
另一人便道:「是啊,原以為平定了袁氏之亂,陛下就會回來。可是誰知道又往荊州去了,一舉拿下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