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0年代前,香江殖民地色彩依舊濃厚。
整個香江證券交易所只有一家--香江證券交易所。
一直由鷹資主導證券交易。
導致交易所裡掛牌上市的公司,也只有英資公司。
華資企業想上市融資,卻不得其門而入。
到60年代後期,香江因地緣優勢,實體經濟得以迅猛發展。
工廠的數目如雨後春筍般迅速增加。
到60年代末,香江工廠已經多達多家。
工商業的繁榮,意味著各工廠企業競爭加大。
對資金的需求愈發旺盛。
企業上市的訴求也日趨強烈。
只是一直由鷹資主導的香江證券交易所,在企業上市方面,始終把華資企業排斥在外。
上不少急需資金髮展的華資企業,仍無法正常上市,向社會融資,解決企業發展需求。
物極必反,在這種背景下,新的交易所必然產生。
在1969年12月, 出身名門,從海外歸來的李福照。
聯合他人成立了香江第一家華人證券交易所--遠東證券交易所。
讓不少符合上市條件的華資企業,得以順利上市融資。
其中李超人、李兆吉家族、郭得盛家族、鄭玉彤的企業,都是在這時期得以上市。
開業首日,交易所成交額達210多萬港幣。
而成立多年的香江交易所,在同日也只不過450多萬元。
遠東交易所的創立,徹底打破了鷹資財團對本地股票的壟斷。
遠東交易所成立的初衷,就是為華資企業融資。讓更多的華人參與到股票市場。
開業第一年,遠東交易所成交額達近30億港幣。
佔同年股市總成交額的49.5%。
在第二年其證券交投規模,便超過成立多年的香江交易所。
遠東交易所成交量火爆,讓很多有野心的人看到了香江企業融資的迫切。
1971年,金銀業貿易場胡漢暉見到機會,迅速成立金銀證券交易,正式開業。
金銀證券交易所專為金銀貿易服務。
沒想到其成交額,在華資企業的大力支援下,也逐漸超過香江交易所。
坐上香江的第二把交椅。
緊接著,在第二年,香江區議員陳普玢同他人,在九龍創辦九龍證券交易所。
只是前兩家交易所更早成立。
香江優質華資企業絕大多數都已經在這兩家交易所上市。
九龍交易所只能矮個子裡拔高個兒。
導致上市的企業規模,多是中小型企業。
有點像後世國內北交所。
也因此,導致九龍交易所的規模是四家交易所中最小的一家。
此時,香江的證券交易所多達四家。
也就是是後世所稱的“四所鼎立”時代。
“四所並立”這種情況,還會持續十年之久。
最終才會四會合並,成立香江聯交所。
在這期間,香江金融市場開始野蠻生長。
雖然偶有波折,但總體上是向上發展。
為香江成為全球金融中心,世界第四大交易所奠定了基礎。
………
九龍交易所交易中心,不遠處的一棟小樓裡辦公室裡。
李明軒氣定神閒地坐在寬敞明亮的會議室主席位上,嘴角掛著一抹淡淡的笑容。
目光如炬地注視著眼前這群西裝革履、神情專注的金融精英們。
他們分別來自赫赫有名的和記黃埔投資部、銀河投資公司以及寰宇投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