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阻攔。農民軍被迫又逃回桐城,將桐城周圍劫掠,史可法與潘可大率軍圍剿,農民軍敗走廬江。
史可法與左良玉又在楓香驛將農民軍擊敗,三月潘可大與副將程龍在攻打宿松時陣亡,農民軍分出同黨搖天動,另外編為一營合計八營,共二十多萬士兵分別駐紮在桐城的練潭,石井,淘衝等地。總兵官牟文綬,劉良佐率軍在掛車河將其擊敗。
崇禎十一年夏,史可法因為長時間沒有平定農民軍而獲罪,朝廷令他戴罪立功。
崇禎十二年,史可法因為岳父的去世而離職。喪滿後史可法被用為戶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接替朱大典總管漕運,巡撫鳳陽,淮安,揚州等地。
史可法彈劾罷免了三個督糧道,增設漕儲道一人。大力疏通南河,使漕務大有整治。
之後調任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密政務。由於軍隊久不訓練,沒有戰鬥力,史可法上奏八條改革意見。
崇禎十七年,史可法聽聞李自成進攻北京,率軍進京勤王。軍隊抵達達浦口時傳來北京失陷,崇禎帝朱由檢自縊的訊息。史可法向北失聲痛哭,以頭撞柱,血流到腳上。史可法為朱由檢發喪,收到了張慎言,呂大器,姜曰廣等人的文書:
“福王朱由崧是神宗的孫子,按輩分排行應當立為君。但是他有七大缺點:貪,酗酒,不孝,虐待下屬,干預官吏。潞王朱常淓是神宗的侄兒,賢良而且聰明。應當立他為君。”史可法也認為如此。
但鳳陽總督馬士英暗地與阮大鋮商議,主張立福王朱由崧並致書史可法稱:論倫理,論次序都應當擁立福王。史可法告訴他們朱由崧的七個缺點,但馬士英聯合了操江提督誠意伯劉孔昭,鎮將劉澤清,劉良佐,高傑,黃得功等人發兵護送朱由崧到儀真,史可法只得迎接。
在歷史上黃德功也是抗清人物之一,而高傑此人被叛將許定國所殺,導致清軍順利南下。
整個南明王朝龜縮南方,縱然有李定國那樣的英雄豪傑也因內部出現叛徒而使北伐失敗,南明也因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大漢奸叛將的所做所為加上南明內部爭鬥而亡。
滿清入關併成功篡奪漢人江山純屬意外,如果不是大明腐敗,崇禎個人問題,天災則是小冰河時期和以東林黨,浙黨,楚黨等互相爭鬥又如何讓清朝皇帝坐穩江山?
明朝有忠烈人士,民族英雄,同樣也有漢奸賣國賊,如八大晉商。私自為建奴提供武器,糧食,錢財,卻不向大明交納錢糧,滿清入關建立清朝,八大晉商變成了清朝八大皇商,何其可笑,可嘆!可悲也。
《史可法:動盪時局中的艱難抉擇與堅守》
明朝末年,天下大亂,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隨後,清兵入關,中原地區陷入了混亂。在這歷史的關鍵時刻,史可法面臨著一個艱難的抉擇:是否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
史可法起初並不贊成擁立福王,他有自己的理由。首先,福王朱由崧的品德和能力並不能讓人信服。朱由崧在歷史上並沒有展現出卓越的領導才能,其性格和行為也存在一些問題。其次,當時的局勢十分複雜,各地的勢力紛紛崛起,野心家們趁機上下其手,借擁立之機爭功奪利。南明的局勢已經勢如累卵,如果不能選出一位合適的皇帝,局勢很可能會土崩瓦解,一發不可收拾。然而,儘管史可法深知福王不可立,但他卻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四鎮總兵勢力強大,他們執意擁立福王,史可法在武力上無法與之抗衡。此外,朝廷中的一些官員也為了自身利益,紛紛附和四鎮的意見。在這種情況下,史可法為了顧全大局,延續大明皇統,最終被迫同意了四鎮擁立的福王登基稱帝。
史可法的這一決定,在當時引起了不少爭議。一些人認為他背叛了自己的初衷,放棄了自己的原則。然而,從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