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越謝過,喝了一口茶,發現此茶並不像平常所喝茶那樣,茶味卻被調味味所掩蓋,反而聞著有一種淡淡的茶香,入口之後更是覺得香甜甘爽、滿口生津,讓人忍不住想贊一個“好”字。
“臣今日始知茶之妙處。”淳于越忍不住又喝了幾口,開口稱讚道。
扶蘇微微一笑,順水推舟的說道:“既然先生喜歡,等會上完課,扶蘇讓人送幾包茶到先生府上。”
淳于越本想拒絕,但又實在捨不得這麼好的茶,終究還是忍不住點頭道:“那……老臣卻之不恭,多謝公子了。”
喝過茶,又寒喧了一陣,就到了上課的時間。
淳于越現在看扶蘇不但失去了警惕心,而且是怎麼看怎麼可愛,怎麼看怎麼萌噠噠,心裡暗暗發誓,有這麼可愛乖巧懂事的好苗子當學生,自己一定要不負大王所託,教育好長公子。
這年頭還沒有《三字經》、《千字文》之類的書,專給兒童開蒙,所以淳于越拿的是《詩經》,而且還是齊國文字版的《詩經》。
說到這裡,淳于越表示很奇怪,嬴政在給扶蘇點老師授課之時,竟然要求這些老師不要以秦國文字進行教學,而是要求他們以本國,或者是自己所通曉的其他國家文字教學。
雖然說,身為一個貴族,至少也得通曉個幾十種語言,但是小小年紀就同時以這麼多國家的文字進行教學,博士學宮的學者都不由擔心扶蘇學著學著學竄去。
但嬴政都這麼開口說了,負責教導的學者也只能頂著天雷上了。
“長公子,今日我們要學的是《詩三百》中的……”
“淳于先生,《詩三百》扶蘇已經會背了,淳于先生只需要傳授扶蘇齊國的文字就行了。”
這個年代教學和後世略有不同,後世要是教《詩經》,那是先讓學生念一次,然後老師再講解詩中含義,再讓學生念幾次,最後學生在學生本詩的同時,也通曉了詩中的含義。
這種教學方法自然是比較先進的,學生融匯慣通,知曉其意之後再來背誦,會更輕鬆更容易更有利於背誦。
而古人講學卻不是這樣的,他們講究的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說白了就是讓你讀讀讀背背背,等你讀熟了會背了,你自然而然就明白書中的含義了。
至於你明白的意思是不是正確的,萬一你學的不是正確的,你又不幸成了老師,然後又會不會誤了下一代什麼的,這就不是古人要講的重點了。
沒有那麼多奇奇怪怪的理解和腦洞,怎麼會有百家爭鳴的文學大撕逼呢?
因此,淳于越在聽見扶蘇的要求之後,並沒有太吃驚,也沒有提出要求,要為他講解《詩經》,而是真得開始認認真真的打算教扶蘇學齊國文字。
齊國是姜太公的封地,周王朝開國時的就有的老諸侯,現在儒家聖人孔子的故鄉所在,齊魯之地最通禮儀,所以他們的文字也頗為守禮……呃……就是原始。
和現在許多國家的文字都十分“喪風敗俗”的有所改良不同,齊國的文字還是守著老舊的那一套,用讚揚的口氣來說就是“八百年的老文字”。
說白話,齊國的文字落在現代人眼裡,跟金文、甲骨文也沒有什麼差別,知道是字已經很了不起了,如作者小時候學書法,從來都是把篆書當成畫來描的,更不用說更古老的金文、甲骨文了。
淳于越覺得吧,三歲小孩子,一天能識十個字,已經算是極奇聰明。
畢竟嬴政說了,三歲小孩手還沒長好,學會識字即可,寫字就省了。
淳于越開始教導扶蘇認字,他拿出一卷齊國版的《詩經》擺在扶蘇面前,對著竹簡上的內容唸了一遍,然後……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面對著扶蘇“淳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