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呢,她現在畢竟才14歲。”領隊搖搖頭。
菲爾茨獎毫無疑問是數學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也被稱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就算2003年以後,為了補充諾貝爾獎在數學類獎項上的不足,挪威政府又弄出來一個阿貝爾獎,依然絲毫沒有撼動菲爾茨獎在數學家心目中的地位。
這跟獎金數額沒什麼關係:阿貝爾獎的獎金高達80萬美元,而菲爾茨獎的獎金數額,只有阿貝爾獎的1/200——1500美元。
所以說了,數學家就是一幫地地道道的窮鬼。
菲爾茨獎的影響力之所以更大,一則是因為它設立的時間更早,而且四年才頒發一次,而阿貝爾獎一年一次,更重要的是,菲爾茨獎只頒發給40歲以下的數學天才。
目前最年輕的菲爾茲獎得主記錄保持者,是27歲的法國數學家塞爾。
“在數學界就是這樣,年紀越小的越妖孽,”領隊搖搖頭,“誰知道她以後能走到哪一步呢!”
按理來說,十幾歲就有這樣的數學水平,基本沒有意外會在這個領域深入發展了,不過這幾年金融和計算機領域那群有錢的教授,揮舞金錢這個最有利的武器大肆搶奪人才,還真被他們搶去了不少好苗子,也實在是一件叫人十分扼腕的事情。
“聽說好幾所大學的教授都看中這個苗子了,”領隊繼續說八卦,“還給了很高的獎學金,就是不知道她會選擇哪所學校。”
在領隊心裡,那些華國學生壓根就不可能拒絕來自d國的邀請——畢竟,即便是在華國頂級大學畢業的本科生,一樣對來d國留學趨之若鶩。
他這次甚至都是帶著任務來的,一位普林斯頓的教授專門請他遞一封邀請函給那個學生,以示誠意。
不過現在還要比賽,領隊都想好了,等賽比完了,他再去接觸一下那個學生。
比賽分兩天進行,每天都有45個小時的考試時間,每天做三道題,一共六道,競賽題目都是從各國提供的預選題中選出來的,出題靈活新穎,變化非常多。1
競賽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點:io雖然有它的官方用語,但是因為參賽國家眾多,所以拿到試題以後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由各代表團的領隊把試題翻譯為本國語言,再交給各國的隊員去做。
因為名義上並不是國家與國家間的競賽,所以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會場裡,其實氣氛是相當和諧的,大家會為了一道吸引有趣的題目而激動,也會因為一種精妙充滿獨創性的解法而讚歎,甚至組委會對此還設定了特別獎,獎勵這些天才的思路。
因為很少有人能拿到特別獎,這個獎項有時候比金牌還要吸引人。1
事實上,慕之雲一拿到試卷,眼睛就不由一亮。
就像她隊友說的那樣,io的難度的確不如國內,或者說,他們更在意的不是試題的難度和深度,而是有趣和新穎程度,也更強調做題者對數學本質的洞察力。
更重要的是,各國的數學傳統其實是有微妙差別的,出題的風格也是。
慕之雲做著這些題目,感覺像是在數學上也完成了一次周遊列國的體驗,感覺非常新穎。
當然,題目也確實不難。
或許是因為領隊事前的溝通起了效果,慕之雲難得老老實實坐到了比賽結束,但因為實在太無聊了,她順手又在試卷空白的地方多寫了好幾種解法——據說在io比賽裡,這種行為不但不會扣分,反而有可能加分。
不過反正都是滿分試卷了,慕之雲也不知道人家能加到哪裡去,但是管他的,反正時間充足得很。
第一天的考試考完,參賽者依次回到組織方準備的酒店裡,這是一間很有年代感的酒店,房間狹小,床鋪高而窄,床墊也是老歐洲一貫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