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
祭壇引人注目又不收門票,所以遊客還不少。這裡的人們與外界裝束習慣都大不相同,穿民族服裝的很多,另一些則是很簡單的襯衫t恤;旅遊拍照還在用膠片相機,一個小團體只有一臺,輪流合影;所以他們對外國遊客人手一個的數碼相機和手機非常好奇,但又不敢接近;手機是導遊和極少數人才有的高階裝備,還是gsm制式的,只能打電話。
外國遊客中有一隊來自東南亞的華裔旅行團,導遊用中英文夾雜講解。這隊人參觀完了祭壇,導遊說接下來去國家博物館。何嵐氳尋思原來國博是一直對外開放隨時可以進去的嗎?就跟在他們後面。
導遊帶著他們轉了三條街,走了大約二十多分鐘,從一條小馬路上偏僻的小門買票入內。門邊上掛著一個豎牌匾,用鮮卑文字寫了兩列字,沒有其他標識。
遊客中有人問:“這就是國家博物館嗎?怎麼這麼寒酸?”
導遊指著牌匾上左列字說:“這不寫著嗎?國家博物館,”又繼續指只有兩個字元的右列,“西門,沒錯的!只有這邊能進,你們先等一等,我去買票。”
何嵐氳也覺得這地方有點玄,不過門票很便宜,她也買了一張跟進去。
她出門時隨身帶了一點現金,是上飛機前嶽凌霆給她的。鈔票面額太大,售票員看了她好幾眼,找給她一大把零錢。
從這個西門一進去就是展館,繞院子一週,右側入口左側出。院子中央種著一棵巨大的古柏,枝幹虯結,樹身上掛著說明牌,看數字應該是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意思,遊客們紛紛拍起照來。
何嵐氳先行走進展廳,廳內光線佈置昏暗,展品也很少,只有很簡單的鮮卑文銘牌,沒有其他文字的介紹註釋。她草草轉了一圈,以她淺薄的歷史常識和夢中見聞,就能確定其中不少都是贗品,真品也沒有太大價值。
她從左邊出口出來,想繼續到後面去看看,繞過屋角發現居然沒有門了,整個博物館就這一進院子。
以前聽穆伯母說過,國內有不少這樣的旅遊騙局,玩文字遊戲冒充名勝古蹟,沒想到這裡居然也有。看來鮮國人民的思想並不古板,還挺會耍小聰明。
鮮卑人原本沒有文字,南下後仿照漢字創立,和古漢語一樣從右往左書寫。所以門口的那塊牌匾,應該讀作“西門國家博物館”,才是這家山寨館的大名吧?
何嵐氳正想走,忽然聽到展廳內導遊用誇張而又神秘的語氣說:“這件就是本館的鎮館之寶了。”
她從門口往內看去,只見大廳中央原本蓋著黑布、她以為是桌子的展櫃掀開了,玻璃罩裡頭擺著一個黑黢黢的大匣子,形狀有點像放大版的骨灰盒。金屬匣身表面鏽蝕斑駁,似乎還印有銘文。
她皺了皺眉,又回到展廳,站在人群末尾。
導遊伸手攔住想湊近看的遊客:“哎哎往後站往後站別靠近,這個東西邪氣重,很不吉利,不要碰,也不要拍照。”
遊客問:“真的是棺材?”
“比棺材還要邪。”導遊的語氣更像一名說書人,“這個東西呢,鮮卑話裡叫‘塔布特’,翻譯過來意思是‘鎖魂棺’。”
遊客們非常配合地“wow”了一聲。
可惜何嵐氳恰恰知道“塔布特”的含義。這是一個古鮮卑語裡的組合詞,“布特”的意思是盒子、匣子,“塔”是一個字首詞根,泛指除了銀以外的銀白色金屬,當時主要是鉛和錫。所以“塔布特”就是銀色金屬盒子,沒有那麼玄乎的意義。
但是眼前這個大黑匣子並不是銀色的,應該是含鉛錫的青銅合金鑄成。
導遊繼續說書:“這是鮮卑薩滿教的秘術,趁活人未死之前,用金屬澆鑄起來,把人封在裡面活埋,外部印上咒語,這個人的靈魂就會被禁錮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