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7、權位與親情的交織:《史記》中關於漢朝諸侯王的故事
劉勃在位幾個月後,被遷到房陵居住,封國斷絕。一個多月後,天子最親近,就下令有關部門說:“常山憲王早死,後妾不和,嫡孽被誣陷爭鬥,使封國滅亡,我非常憐憫他。封常山憲王的兒子平三萬戶,做真定王;封兒子商三萬戶,做泗水王。”
真定王劉平,元鼎四年用常山憲王的兒子封為真定王。
泗水思王劉商,在元鼎四年用常山憲王的兒子封為泗水王。十一年去世,兒子哀王劉安世繼位。十一年去世,沒有兒子。於是天子憐憫泗水王絕後,就封劉安世的弟弟劉賀為泗水王。
以上這四個封國的國王,原本都是王夫人兒姁的兒子。從此以後,漢朝又加封兒姁的幾個兒子為六安王和泗水王兩個封國。大凡兒姁的子孫,到今天成為六位國王。
太史公說:漢高祖時各諸侯國都向漢朝交納賦稅,並各自除掉內史以下官吏,只有漢朝設定了丞相,黃金印章。各諸侯國自己除去御史、廷尉正、博士,以漢朝的官名來稱呼他們,就像天子一樣。自從吳楚反叛以後,五宗封王的世系中,漢朝為他們設定二千石官吏,去掉“丞相”而稱“相”,使用銀印。諸侯王只能自己享受租稅收入,奪取他們的權力。從此以後,諸侯王貧窮的有的只能乘坐牛車了。
景帝的十三個兒子,五個是同母兄弟親密和睦。慄姬被廢掉後,臨江王趁機折斷車前橫木。閼於早死,河間王喜好儒術。其他王喜好建造宮苑,喜歡騎馬賓士打獵。江都有才幹,中山享受幸福。長沙王土地雖小,膠東王制造弓箭。仁賢的人繼位,荒亂的人被滅族。兒姁的四個國王分封為六國國王。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權位與親情似乎總是難以兩全。當我沉浸於《史記》中關於漢朝諸侯王的故事時,不禁為其中的愛恨情仇、權力紛爭所觸動。劉勃的命運多舛,從短暫的王位到流放,再到後來子嗣的命運變遷,都彷彿在訴說著一個古老而又永恆的主題。
劉勃的遭遇令人唏噓。他僅僅在位幾個月,便遭遇了封國斷絕的命運。但更為悲哀的是,他努力為兒子們鋪路,希望他們能夠繼承自己的王位,卻因種種原因未能如願。讀到這裡,我不禁思考,權位究竟給人們帶來了什麼?是無盡的鬥爭與紛擾,還是對親情的割捨與無奈?
與此同時,我也看到了那些諸侯王們的命運。他們有的才華橫溢,如江都王;有的安享太平,如中山王。但不論命運如何,他們都與劉勃一樣,面臨著親情與權位的抉擇。在權力的誘惑下,有多少人能夠堅守初心,為了親情而放下權位呢?
再深入思考,這其中其實蘊藏了更多的社會意義。在那個時代,諸侯並立,權位爭奪激烈。而在這個過程中,親情似乎成為了可以被犧牲的籌碼。但這也反映出人性的複雜與矛盾,究竟是權位重要,還是親情無價?這是一個千百年來都在探討的問題。
劉勃的故事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滴水珠,但它折射出的卻是人性的光輝與陰暗。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或許更應該珍惜眼前的親情與和睦,不要讓權位成為我們人生路上的絆腳石。
408、霍去病上疏:權衡社稷與親情,守護大義與公心
“大司馬臣霍去病冒著死罪再拜上疏皇帝陛下:陛下錯愛,使臣去病待罪行間。臣以為應集中考慮邊防之事,即使戰死荒野,也無法報答陛下,才敢進陳其他意見擾亂政事處理。實在是因為見陛下為天下憂勞,哀憐百姓,因自己忘掉飲食,減少娛樂,減少侍衛員卒。皇子仰仗上天神靈,能剛能柔,率禮稱拜,至今還沒有確定位號、朝拜和師傅的官員。陛下謙恭退讓,不憐憫眾官的私願,大家為尊君忘身,不敢越職而言。臣私下不能忍於犬馬的心意,冒死希望陛下告知有司,趁盛夏吉時,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