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按道理來說,ar技術要比vr技術要難,但是偏偏我們在生活卻常常遇到。
所謂ar(augmented
reality,增強現實),它是一種將真實世界資訊和虛擬世界資訊“無縫”整合的新技術。
是把原本在現實世界的一定時間空間範圍內很難體驗到的實體資訊如視覺資訊、聲音、味道、觸覺等,透過相關技術,模擬模擬後再疊加,將虛擬的資訊應用到真實世界,被人類感官所感知,從而達到超越現實的感官體驗。
簡單來說,就是將真實的環境和虛擬的物體實時地疊加到了同一個畫面或空間同時存在。
這麼說可能抽象了一些,就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吧。比如很多人喜歡使用的美顏相機中的飾品,透過相機識別人的面容,然後對應的在你的臉上打上卡通腮紅,或者是給你帶上一個圍巾,帽子,眼鏡之類的東西,實時顯示在相機畫面裡面,這就是一種簡單的ar技術。
再比如現在經常可以看到的,將相機對準一棟建築,或者說特定的圖案,然後在畫面中閃現出來一段演繹影片,這也是一種ar技術。
再或者,很多飛機還有戰鬥機駕駛艙前面都會有一塊綠色或者紫色的螢幕,這個螢幕叫做hud(平視顯示器)。
簡單說是把crt(映象管)透過透鏡組成像在無窮遠的虛像,而組合玻璃(半透半反玻璃)折轉這虛像和前方真實景像疊加,使飛行員可以不耽誤看前方景像的情況下看到crt顯示的飛行和戰術字元資訊。
所以也可以把這種技術看作是一種ar技術,包括戰鬥機飛行員所佩戴的頭盔中的頭盔顯示器(頭盔輔助瞄準系統),其實也是一種ar技術。
而在真正消費級的民用ar眼鏡方面,整個市場發展的還是比較緩慢。除了最早的g歌所推出的g歌眼鏡外,陸續也有幾家公司所推出來了幾款所謂的ar眼鏡,但噱頭遠大於實際意義。
雖然很多公司都宣稱自己研發出來了新的vr眼鏡產品,但還沒有一款真正意義上能夠投入市場,被大眾使用的產品。
很多都是在玩概念,或者說藉著這個噱頭來玩資本數字遊戲。所以和vr一樣,曾經出現了非常嚴重的行業泡沫。好像和這個ar這個詞沾上邊,就能飛起來一樣,很多東西都打上了這個標籤。
後來隨著市場和資本逐漸冷靜下來,這個行業也慢慢沉寂下來。直到最近隨著技術的發展,則是慢慢的開始有了新的起色。
雖說近幾年在這領域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想要解決ar技術上面的幾個難題,將它真正的投放市場大規模商用還有些困難。
首先第一個難題顯示技術,這是整個ar技術中的重中之重,可以說是整個技術的基礎。
想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可穿戴ar眼鏡,就必須要解決這個顯示技術難題。與vr的沉浸式隔絕外界資訊不同,ar與外界有這非常緊密的聯絡。
簡單來說,那就是它的螢幕必須是透明的,使得人能夠看清外界的事物,同時也能看到螢幕上所顯示的虛擬畫面資訊。
想要實現這種效果,總共有三種方法,而目前普遍使用的只有兩種。
首先第一種,那就是類似於手機攝像的方式。螢幕還是我們使用的那種普通螢幕,只不過是與攝像頭進行連線,由攝像頭實時拍攝外界畫面,這樣一來,人就可以間接看到外界的事物。
然後再在螢幕上面加入一些虛擬畫面資訊,這也就達到了一種真實環境和虛擬畫面疊加在一起的效果。
第二種,也是大家所想象中理想狀態下的方式。那就是採用透明顯示螢幕技術,使得人既可以直接看到外面真實環境,也可以看到透明顯示螢幕中的虛擬畫面。從而疊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