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1937年第二十五週的到來,還剩下最後兩天。
在大洋彼岸的普林斯頓緊鑼密鼓安排最新一篇文章發表工作的時候,這邊,清華學報編輯部,同樣收到了三篇由莊前鼎和餘華共同署名投稿的重量級論文。
“清月,這是機械工程系莊教授的投稿,你這裡稽核一下,沒問題就交上來,正好趕上七月一日最新一期的學報。”
“是,主任。”編輯部辦公室內,已經入職擔任初審編輯的廖雅權,身穿襯托女性身材的裙子,畫著澹妝,散發一絲江南水鄉的溫柔氣質。
作為擁有京都大學留學經歷的高材生,廖雅權擔任清華編輯部初審編輯可謂綽綽有餘,畢竟這種學術性質的編輯,基本上屬於義務工,免費勞動力。
在當初面試的時候,廖雅權沒有遇到阻礙,輕鬆進入清華學報編輯部任職。
現在,她不叫廖雅權,姓葉,名清月,取天上明月清冷之意,頗有意境。
葉清月,不,廖雅權倒上一杯溫熱的白開水,強忍著腹中的飢餓之意,翻開桌面上三篇投稿論文,按照標準進行審閱。
自從入職清華編輯部以來,廖雅權最不適應的情況,就是嚴重缺乏蛋白質和油脂的清華餐食,每天要麼是雜糧饅頭,要麼是窩窩頭,偶爾再來點奇怪的饃,生活質量直線下降。
真的,若非任務需求,廖雅權絕對不會吃這種下等人才吃的食物。
問題在於,入職已經十來天,廖雅權基本沒有任何進展,關於張三的郵寄地址和相關資訊無從下手。
清華學報編輯部,對學者張三的資訊保密級別,高的離譜。
根據廖雅權的猜測,聞一多、陳寅恪和葉企孫等清華教授肯定知道關於張三的資訊,但想要從這些人口中得知張三的下落,根本不現實。
後天就是七月份,怎麼辦?
七月份是土肥圓閣下給出的最後期限,如果在此之前,還沒能在尋找張三的目標上取得任何突破性進展,那等待她的後果只有一個,被送進大一沙龍。
廖雅權想到這裡,眉宇微皺,腦海下意識浮現關於大一沙龍的資料,心頭微微打顫,深呼吸一口氣,強迫自己保持冷靜,完成當前偽裝身份的工作。
“莊前鼎,餘華,一種基於車床進行深孔加工的方法。”廖雅權目光投向第一篇機械工程論文,審閱作者資訊和題目後,眉宇微微皺起。
基於車床進行深孔加工?
這怎麼可能?
廖雅權內心十分意外和驚訝,她雖然是一名特工,對科學技術方面瞭解不深,但的確接受過完整的高等教育,在技術方面有基本的素養和見識。
車床這種機械加工裝置,在國內一般用作車削加工,怎麼能進行深孔加工?
最重要的是,這是中華人創造的。
中華人能創造這種方法嗎?
答桉是顯而易見的。
廖雅權感覺自己的認知受到不小衝擊,目光中帶著一絲輕視和好奇,往文章正文看去,仔細讀閱。
一分鐘。
兩分鐘。
五分鐘。
十分鐘。
在這短暫的時間裡,廖雅權幾乎忘記了自己的身份,沉浸於機械工程領域,感受凝聚餘華和莊前鼎教授智慧的知識結晶。
伴隨著視線移動到論文最後一頁的結尾段落,廖雅權看完過後,一言不發的坐在椅子上,內心的輕視與不屑化為烏有,被震撼和驚歎取而代之。
單從機械工程角度講,文章內的基於車床進行深孔加工方法,完全是可行的。
不僅可行,甚至於加工效率和精度並不低,雖然廖雅權並不清楚國內製造業深孔加工槍管的效率和水平,但她隱隱感覺,這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