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一日,國會大廈宰相辦公室當中。
林尚舟此刻正在自己的辦公室裡思考著他準備在明年的1933年年度總結結束後提出的新政策——對德國農民的農業補貼與提高對農作物研究的經費。
在他的面前其實是擺了兩個國策,一個《工業補貼》,一個《農業補貼》,在遊戲裡,兩個國策也是由不同的政黨執政給出的國策樹所擁有的,《工業補貼》是社民黨國策樹上的,畢竟工廠工人是社民黨的基本盤,而《農業補貼》是保守黨執政後的國策樹上的國策。
不管容克們再怎麼去其他領域發展,再怎麼劃分不同的容克,對於容克而言,不會變的一點就是土地,土地是容克們的基本盤,而德國的農場主們也因而站在容克這一邊。
站在林尚舟的角度,他更應該選擇的其實是《工業補貼》,但誰讓他跟德皇是戀人關係呢,農業補貼這項政策對德國也沒有壞處,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擴大生產規模,使用水星動力化工部門售賣屬於聯合制減法副產物的化肥提高德國的糧食產量。
他這麼做的一個目的是透過農業補貼來拉攏一部分農業容克與農民,而除了拉攏農民外,他的目的就是提高德國自身的糧食產量避免再次發生上次大戰時的“蕪菁之冬”與“屠豬事件”。
提高糧食產量這件事不論在什麼時候都不是一件壞事。
雖說現在德國可以吸東歐和非洲的血,尤其是吸烏克蘭的血,但東歐國家有倒戈相向的可能,中央非洲也有崩潰的可能,只有自己本土保證糧食的穩定才能真正讓林尚舟安心。
咚咚咚——
敲門聲響起,他應了一聲後一名中年男人推門走了進來,來者是德國農業部長傑爾·米拉姆。
“宰相先生,這是您要的報告。”
“謝謝,辛苦了。”
米拉姆走到林尚舟面前,將手上的檔案遞到了桌子上,接著他為林尚舟彙報了一番德意志帝國當前的農業情況。
德國目前的糧食作物供給狀況良好,國外進口主要是從東歐國家,尤其是烏克蘭進口糧食,也有小部分糧食是中央非洲送到本土的。
而國內自產糧則是農業容克與農場主們所擁有土地產出的糧食佔據大頭,而他們主要分佈在北德意志,也就是普魯士境內。
西部和南部的農民所產出的糧食在總產量中佔比較小。
而糧食作物以小麥,大麥這兩樣為主,除了這兩樣外,德國國內還種植有油菜,玉米以及其他農作物。
德國的農業狀況整體上是比較良好的,國內的經濟作物佔比並不高,沒有喧賓奪主,但糧食作物的整體產量就稍微有點讓林尚舟不高興了。
他的眉頭也因為米拉姆的報告而微皺起來。
德國當下良好的糧食供給體系是靠著吸外國農民的血吸出來的,透過進口糧食來彌補本土糧食產量的不足,依照德國的國力,即使本土糧食產量有些不足,也沒有人會擔心德國再次發生“蕪菁之冬”,因為德國有烏克蘭當糧倉。
即使是戰時,只要德國能保證對烏克蘭的控制,那就不用擔心糧食問題,蕪菁之冬也將是德國人曾做過的遙遠噩夢。
但對林尚舟來講,這樣的農業情況可不算太好。
萬一中央非洲崩潰,烏克蘭又徹底倒向俄羅斯,那德國人二戰就等著繼續“蕪菁之冬”吧。
林尚舟是斷然不會讓德國人民再經歷一次“蕪菁之冬”,所以自身的糧食產量保證就很重要。
儘管他不怎麼:()從德皇的司機開始征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