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荀氏子弟,現在有點懷疑,他們這祖孫三輩是不是都對喬琰的認知還不夠完備。
但局勢如此,民生如此,非要荀悅說的話,他也寧可多做一些事,起碼要比早前宦官當道、士人無有出路的情況好了不知多少。
他只是忍不住跟荀彧調侃道:“我現在算是知道,你們為何要極力建議我前來了。”
因為喬琰的想法太多了,她本人又太有行動力,為了讓這些措施落成,總得挖掘出更多的人填補進崗位中。
和荀悅有同樣想法的是陳群。
陳氏有“三君”美名在外的是他的祖父、父親和叔叔,並不是他本人。
律令這個東西說起來簡單,制定起來很瑣碎,因其關係到賞罰執行,負責掌管此事的也最好是天子心腹,現在卻讓他成為了其中一員。
這很難不讓他懷疑,是知道他有多少本事的父親直接把他給賣了。
可惜這種猜測顯然不適合去當面問陳紀,陳群最多也就是在辦事的時候心中嘀咕了兩句。
何況如今這幅長安城中欣欣向榮的景象,令有真材實料之人在忙碌之餘也只覺心中歡喜就是了。
再者說來,喬琰的事務安排除卻極個別的情況之外,也只集中在成年人身上。
比如說在前來觀看天子登基典禮的樂平潛力股中,和荀彧有過一段師徒關係的諸葛亮,就在得到了喬琰的準允後參觀過一陣長安農事專案的籌備,也在從中參與了幾日
() 。
但即便喬琰看得出他在其中的潛力,也沒打算讓他直接從實踐操作開始,而是把人丟去弘文館旁聽那邊的辯論會和各方士人的展示環節了。
開拓見識可以,直接上工就不必了。
再過幾日就讓他回樂平繼續讀書去。
反正那些各個派系計程車人大多是拔出一個帶起一群的,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喬琰還不至於到真在內政崗位上缺人的地步。
真要說的話,她缺的是技術型人才。
在大多數人的眼裡,像是馬鈞和畢嵐這樣的,實在是不務正業得很。
可喬琰始終奉行的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深知,這種人才發揮出來的作用甚至是具有顛覆性的。
只可惜,能留在記載上被她挖掘出來的少之又少。
她也只能寄希望於隨著樂平的數學發展,馬鈞能培養出更多弟子,能暫時緩解她的燃眉之急。
然而這還不夠。
計算不意味著創新,所以她還需要透過獎勵開創者來不斷尋找潛力股。
想到這裡,她就忍不住往黃月英的方向看了一眼。
這孩子到底什麼時候能學成呢?
這會兒因為喬琰意圖將樂平月刊的數量擴張,送到關中的緣故,昭姬的人手不足,黃月英繼續留在此地幫起了忙。
大概是因為精神專注的緣故,她並未留意到同在此地的喬琰投過來的希冀眼神。
奈何並不存在時光機這種東西,喬琰也只能等著她們慢慢長成。
蔡昭姬忽然在此時開口問了句,打斷了喬琰的沉思。
她問道:“說起來,君侯今年有給鄴城朝廷那邊送年禮嗎?”
呂令雎也在此地,正跟黃月英在旁邊一起整理月刊,一聽到這種八卦問題,她忍不住探出了腦袋。
反正這種問題,看的一般來說是別人的笑話,又不是君侯的。
所以她這也不能算是什麼不合適的舉動。反而……反而還應該叫做努力向君侯學習,以後可以效仿她打擊對手的方式。
喬琰收回了思緒,回道:“送當然是送了,但是也算不上年禮。”
此前她需要給劉辯送年禮,相當於是在對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