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找我到遼東辦事,確實交給我十幾張遼國皇帝陵墓的圖樣,要我牢牢記在心中,對於我到遼東尋找到耶律倍的陵墓大有幫助。契丹人原本是遼東的蠻族,大唐強盛之時,契丹只能俯首稱臣,避居於遼東一隅,靠著農耕漁織過活,日子過得極是艱辛。即便首領死去之後,墓葬也沒有什麼講究,除了陪葬的金銀珠寶多了一些之外,與尋常的契丹貴族和富戶的墳墓並無太大區別。”
馮渭說到這裡,略停了停,這才接著說道:“後來大唐遭遇了安史之亂,朝廷實力大損,無力壓制各地節度使擁兵自重,更不要說遠在遼東的契丹人了。契丹趁機在遼東興兵,先是吞併了周邊許多異族,隨後向南進兵,不斷襲擾黃河以北的漢人土地。其時中原大亂,許多節度使為了奪取天下或是自保,紛紛與契丹結盟。契丹人狼子野心,正有興兵南下之意,這些節度使不請自來,無異於引狼入室。從此黃河以北成了契丹人嘴邊的一塊肥肉,屢次遭受契丹人的搶劫蹂躪,漢人百姓死傷無數,遭遇悲慘。無數金銀珠寶被契丹人掠至遼東,成了契丹首領、貴族的玩物。一些沒骨氣的漢人認賊作父,投靠契丹人,做了契丹人的走狗。
“後來大漢奸石敬瑭為了做皇帝,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人,勾結契丹騎兵南下,幫助他對付李從珂。契丹人從此佔據了地利優勢,不只搶走幽雲十六州的金銀珠寶,還將黃河以北各地漢人百姓的財物掠奪一空。其時契丹皇帝擁有的金銀珠寶已遠遠超過了中原朝廷府庫所有,可以說是富甲天下。正所謂窮人乍富,不知天高地厚,這些蠻人一般的契丹皇帝有了金銀珠寶,又受了那些投降契丹人的漢奸慫恿,建造陵墓之時效仿中原帝陵,而且規模要比漢人皇帝的帝陵大得多。
“趙良嗣大人在遼國做光祿卿,參與遼國皇帝陵墓的建造,自然對遼國皇帝的陵墓極為熟悉。他南下之時,帶了許多遼國皇陵的圖樣,每一副都甚是詳盡。因為遼國皇陵是那些大漢奸主持建造,是以多采用漢人的規制。整座陵墓前方後圓,陵墓之外還要挖出一道水溝,既能拱衛皇陵,亦與風水術所說的‘倚山臨水’的格局相合。河流之上要架設三座石橋,中間一座石橋最大,長十四丈,寬四丈九尺,共有七孔。左右兩座石橋略小,長七丈,寬一丈四尺,橋下也為七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