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先太子請諡帝號?
這每一個字朝臣們都認識,可連在一起看,怎麼就讀不通順呢?
朝堂靜謐了一瞬,然後就炸了鍋。
因蔣閣老本人並未到場,所以被罵爛的是他四個兒子。
一個御史當即跳了出來,指著蔣聞德鼻子罵道,“無恥老賊,亂我朝綱!”
另一個科道官出列對聖人道,“此輩邀寵媚上,聖明天子,萬不可聽此言。”
還有官員道,“古往今來,只聞子諡父,未聞父諡子。天理人情一向皆是如此,未有變者。”
更有甚者,直接在朝堂上質疑聖人和蔣閣老有什麼暗地裡的交易,“蔣氏兄弟俱得高位,其中內情,我輩不可知矣。蔣閣老輔政四十載,焉能有此心?”這是懷疑這封奏疏不是蔣閣老本人上的。
畢竟如今蔣閣老多病,聽說連話都快說不出來。若這封奏疏是蔣氏兄弟假借蔣閣老之名奏上,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蔣聞德似乎早就預料到群臣反應,在一眾文武面前對聖人道,“此疏是臣父親親筆所寫,望陛下明鑑。”蔣聞德快步走近御階,將奏疏交給焦清,自己跪在丹陛之下。後面一眾官員目光緊緊盯住蔣聞德後輩,似乎要把他看個窟窿出來。
其實蔣聞德本身是不贊成父親上這道疏的,眼看著就能落一個善終,又何必在這個節骨眼兒上,惹得群臣不快。便是這時候一意討好聖人,難道後人就能落著好?再退一步講,就算聖人感念,父親百年之後能得個什麼諡號,還不是要群臣來議?奈何老人家執意喝了藥,親自起身寫了這道疏。要不是蔣閣老身子實在撐不住,他原本是打算自己親自來上朝的。
不然現在這些怒罵蔣氏兄弟的官員,怎麼也會顧忌蔣閣老做了幾十年官,大面兒上還是會留幾分餘地的。
說到底還是蔣氏兄弟仕途不順,沒有多少官員會顧忌他們。像白閣老,便是當初尚仁科舉時鬧得那般沸沸揚揚,也沒有一個官員在御前直接說自己懷疑白閣老和江南科場有所勾結。雖然有些意思雙方心知肚明,但一日沒有拿到明面兒說,那就一日沒有撕破臉。
像今日這般,撕破臉已經擋不住,這是把蔣氏兄弟的臉面放在地上踩。
最前面的秦閣老和白閣老對視一眼,自蔣聞德拿出這封蔣閣老親筆奏疏時,兩位閣老就敏銳地察覺到,聖人的表情平靜地有些過分,就好像提前知道這件事一樣。要麼是和蔣閣老提前約定好了,要麼就是聖人知道蔣閣老必會上這道疏。至於原因嘛?蔣氏兄弟四身緋衣,難道是白穿的不成?
兩位閣老並陸太傅,三人似乎對身後激烈的爭吵視而不見,只望著面前的丹陛出身。這三位心裡也在思量,按說聖天子行事一向自主,便是不透過蔣閣老這道奏疏,自行將文惠太子追諡為帝,那也是使得的。
反正江山傳到太子一系的可能不大,除非聖人真得天佑,能撐到太孫之子加冠成年。不然新君年幼,極易萌生事端。
所以聖
人為什麼非要在朝堂之上過一回明路,說什麼都要把面上的流程走完,其中是否含著深意?
便是將先太子追諡為帝,對如今的帝位傳承影響明顯不大。除非將先太孫一併追諡,不然太孫之子也只能是太孫之子,而不是皇帝之子。
同樣都是皇帝的孫子,父輩有沒有做過太子,這其中區別可大了去了。
就算是現在,誰又敢當著聖人的面兒說,平王世子和景王世子,與先太孫是一樣兒人物?這是戳聖人的心窩子,蠢到家了才會這樣說。
聖人開啟蔣閣老的奏疏,似乎是看進去了,也不管底下的官員都快打將起來,一句話也不曾說。
滿朝文武一見,頓時壓不住聲響。御史言官追著蔣氏兄弟罵,大殿之上唾沫星子亂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