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影片大範圍上映,結局的陀螺不可避免的成為了廣大影迷討論的焦點,網路上對於柯布是否回到現實議論紛紛。
馬丁和諾蘭在拍攝時,重點提及過這一部分。
後者早有準備,讓劇組宣傳部門稍一引導,就引爆了話題。
“主角肯定回到了現實,因為他的岳父只在現實中出現過。“
“沒有回到現實,他的孩子始終沒有回頭露臉。”
“樓上錯誤,主角回到了現實,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馬丁出演的主角在夢境中戴著婚戒,現實鏡頭中沒有婚戒。”
“三樓觀察的真仔細,我再去看一遍!”
“再看1!”
“我也要再去看一遍!”
於是,很多影迷選擇二次購票,去驗證新的觀點。
漸漸地,更多觀點出現了,還有一部分出乎馬丁和諾蘭的預料。
“所謂夢境盜竊和植入什麼的都是不成立的,我估計影片的真實內容,就是頭等艙裡的主角做了一個夢,夢中的主角是他和同艙室的乘客,所以下飛機的時候,他們面面相覷。”
別說,這樣的觀點還得到一部分人的支援。
不管什麼樣的觀點,馬丁和劇組的宣傳團隊都在後面煽風點火,鼓動這場討論變得更加激烈。
為了商業利益,造就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觀眾為了結局不斷髮表各種觀點,為了支援的觀點和辨倒反對的觀點,再次買票進入影院,瞪大眼睛從頭到尾仔細看。
電影這種載體,就像學生做的閱讀理解,當擺在眾人眼前的時候,遠遠超過了創作者的本意。
甚至創作者本人過來都說不清楚,會被判為零分。
往往看得越多,觀眾對於影片各個劇情部分的解讀也越多,隨著討論的深入,這股熱潮根本停不下來。
討論熱潮還波及到了北美的媒體,越有爭議的話題越受媒體歡迎,《盜夢空間》的結尾成了輿論關注的熱點。
劇組的宣傳通告上,一堆記者堵住諾蘭,詢問結局詳情。
諾蘭一臉無辜,說道:“我也不知道。”
記者不滿了,一人大聲問道:“你是導演,怎麼可能不知道?”
“因為結局不是我設計的!”多次參加過臉幫聚會諾蘭徹底學會了不要臉,為了不被圍攻,推的一乾二淨。
他說道:“結局是馬丁提供的,我覺得不錯,就用了,所以具體你們要去問馬丁。”
另一邊的馬丁本來很悠閒,正在跟艾倫佩姬從不同的角度交流泡妞的經驗,圍著諾蘭的記者突然朝這邊衝了過來。
艾倫佩姬好奇問道:“你昨天晚上把誰上了?娛樂記者們像瘋了一樣。“
馬丁也很奇怪:“我昨天晚上一個人在家睡的。”
艾倫佩姬往後退:“伱在前面頂著,我去搬救兵。”
說完,很不講義氣的跑掉了。
馬丁毫無畏懼,正了正衣襟,任憑記者們將他團團圍住。
周圍包括布魯斯在內的幾個安保人員,頂住壓力。
衝在最前面的竟然是個女記者,披頭散髮,衣衫不整,卻不妨礙提問:“馬丁,柯布回到現實了嗎?”
馬丁才不想惹這種麻煩,說道:“這個你要去問導演。”
另一個記者說道:“諾蘭導演說影片結局的創意來自於你,他只是按照你的意見拍攝。”
馬丁不禁錯愕,隨即意識到自己慢了一步,竟然被諾蘭賣掉了。
這個英國導演比艾倫佩姬還不講義氣!
現在麻煩到了馬丁身上但他為了影片票房考慮,不可能真的回答,況且鬼知道諾蘭是怎麼想的結局。
馬丁略微停頓,說道:“一千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