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開寶年間。
趙德芳覺得自己已經心力交瘁了,疲憊無比:“他怎麼又改變主意了?……怎麼這在油松鎮戰敗後,反而要掉頭過來主動進攻了?”
這皇帝的腦子到底是什麼樣的?他的處理政務、治國理政時候的思路到底是什麼樣的?他的處事依據又到底是什麼?
——不是說當鶯鶯國艦隊的主力離開平海縣等地,沿著天江繼續進發的時候,不能趁勢對於他們留下少量軍隊駐守的地區發動進攻。平海縣等地鶯鶯國軍隊的防守力度較之以往是下降了沒錯。
但是,想要發動反攻,除了要看敵軍軍力的情況,也應該要看看己方軍力的情況吧?曲江一帶受簡峰統帥的軍隊,現在還剩下多少可呼叫的兵力?這些兵力本來數量就不太充足了,且,他們的戰鬥意志又是如何?在經歷了數次的戰敗之後,他們還願不願意與鶯鶯國艦隊的守軍對上?另外,央洲這些軍隊現在的軍備武器,如火炮等,還有多少?……
這麼算下來,央洲現在在曲江的軍隊是不是一個可以進行反攻作戰的狀態呢?
以及,皇帝現在都已經下了準備談判的命令了——雖然是要先剿後撫,但是根本目的已經從作戰變成了談判。
現在,又這麼輕而易舉地決定改變目標……
暫且不說到底是選擇談判正確還是選擇作戰正確,只一點,政令是能夠這麼輕率地變來變去的嗎?
不管是打算作戰也好,還是打算談判也好,總不能這麼隨隨便便就變來變去吧?就算要轉變,也不能這麼突兀而迅速地轉折,一點緩衝餘地都沒有吧?
趙匡胤倒沒有關心皇帝的政令再度突兀轉折的事情,反正在他看來皇帝這麼個做法一點也不奇怪,他之前不就是這麼因為前面的情況進展就立刻轉變態度麼?要趙匡胤來說,這個皇帝政令的每一次突兀轉折,根據都不是什麼實際情況或者其他,或者說,不是沒有,而是更多地是依靠情緒——當皇帝覺得自己的威嚴之類的被蔑視了。
這一次,皇帝的態度轉變也是這樣的,就是因為油松鎮和財山縣的戰敗而震怒,覺得自己顏面掃地,然後就轉頭要求前線的將領和官員進行反攻作戰,目的不是什麼為了日後的談判爭取籌碼,而是想要挽回他的顏面。
趙匡胤不在乎這些事情,他已經明白皇帝的狀態,因此現在他更在意的是鶯鶯國艦隊一直強調的那個“全權代表”:“鶯鶯國艦隊一直說的那個全權代表到底是什麼意思?”
按理來說,伊農許可權和地位不夠可以理解,但是簡英已經是欽差大臣了,而且皇帝還讓他負責談判的相關事宜,這難道不是什麼“全權代表”嗎?
之前波廷格也在剛到任的時候特別強調了自己是鶯鶯國派來的“全權代表”,這全權代表的其中內涵到底包含什麼?
【首先要來解釋一下全權代表的含義。】
【按照通常來講,全權代表是有全部權力去處理某一事務的代表,在外交方面,就是可以完全處理外交事務、能夠進行談判、簽訂條約的人員。細緻點說的話,就是全權代表有權力在被授權的這個領域或者任務之中,擁有完全的權力和代表權,可以代表國家決定這個領域或者任務中的一切事項。】
【放在鶯鶯國艦隊與央洲談判這件事情上來講的話,那就是要求鶯鶯國的代表能夠自主決定是否談判和如何談判,以及簽訂條約;同時,央洲的全權代表也必須有相同的權力,能夠直接代表央洲。】
【但是,按照這個概念來講的話,雖然簡英是欽差大臣,且是被皇帝命令處理談判和“羈縻”事務的大臣,他也並不具備全權代表的權力——央洲的講究可是“人臣無外交”,簡英絕對不可能直接決定是否談判、如何談判,更不可能直接簽訂相關條約,他是不可能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