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貞觀年間。
“生產力……”李世民默唸著這個詞,他覺得這個問題非常重要。
神蹟對於英國的工業革命情況沒有詳解,但是也不算一概而過,講到了蒸汽機,講到了蒸汽機在各種方面的應用,講到了最終的結果:生產力極大提升。
還有例子,就是紡織品的產量提高了五倍——五倍啊!
現如今,不,每個朝代,賦稅之中都包含著布帛,不論是大唐,還是過往的王朝、或者日後的王朝,都不會放棄布帛這個日常必需品又能夠充作貨幣的物品。
而通常的布帛產出,一部分是普通百姓家中自己織布,一部分是大族商人大規模織布,而這些都離不開人力。
離不開人力,一個人能夠紡織出的布帛的數量是有限的,縱使手巧熟練的女性也不可能超出一定限度;而英國,依靠這個蒸汽機,就能增長五倍。
這是在紡織方面;那還有采礦、冶煉……這兩個行業,可都是能夠與武器製造相關的!
採礦速度更快,一定時間內能夠採出的鐵礦等各種礦物就更多;冶煉,大唐就已經證明了冶鐵技術的提升最終能夠帶來的效果。
英國……
但是那個生產關係和社會結構的改變……
李世民陷入了沉默,他隱隱約約能夠猜出來一部分可能發生的變化。
畢竟,原本的生產狀況發生了改變,英國又這麼重視商賈之事,那,也就是說以往的、最起碼在大唐、在中原一直以來都秉承著的重農抑商政策是發生了極大的改變。
縱使不會變成“重商抑農”,起碼也變成了兩者並重,商賈、商業之事的地位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而這樣劇烈的變動,對於整個社會、整個國家的影響力毋庸置疑。
大唐的世家大族,當然都有自己的商業、有依附於自己的商賈、有自己的商貿渠道,但這不代表他們非常重視這些事務,也不意味著他們會樂意見到商賈之事、商人的地位大規模提升——即使他們本身也有著自己的商貿渠道。
大家都是以土地為本的,怎麼能夠拋棄土地,跑去幹什麼商賈之事呢?
即使是商人,有錢了除了擴大自己的事業,基本上也都要買田置地,為家族積累一些根本基業啊!
一旦朝廷國家的重心轉向商貿,即使願意帶上那些大臣們,也意味著他們原本的資產會產生縮減,還有可能出現不能在新的環境中抓住機會、變得衰落的風險;此外,除了這些能夠上朝,能夠將自己家族的意願傳達至皇帝耳中的大家族外,全國上下,有多少大大小小的地主、多少大大小小的家族?
這些土地擁有者,就是一個王朝的得以維持統治的根基。
——雖然百姓是基礎,百姓是水君王是舟不假,但是……君王也同樣不能脫離了這些家族和土地擁有者啊。
李世民看了看自己的大臣們的面色,果然從大家都非常平靜的面容中,還是窺見了那麼一星半點的猶疑。
【是的,英國將自己的目光轉向清朝的根本原因在於,英國自身不斷發展、內部利益獲取的需求。】
【在清朝開始進行“通商管制”的通商方式後,也就是設立幾個通商口岸、在其他地方禁止通商之後,外部的商人的來往交易就必須在清朝的監管之下;而在乾隆進一步縮減通商口岸,只留下了廣州一處之後,外部商人的活動範圍就更小了。】
【而清朝的經濟模式是什麼樣的?是一箇中國自古以來就一直延續下來的,小農經濟模式。換句話來說,就是自給自足,自己就能夠完成經濟內迴圈,並不一定需要外部國家或者經濟的介入。】
【也因此,清朝內部,對於外國商品的需求量並不那麼高;最起碼,是與英國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