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
嬴政覺得這件事情不用太過猶豫,也無需過多斟酌,在他看來,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選擇,就是把需要殺掉的人全部殺掉。
只有這樣才可以達成皇帝的目的,至於什麼殺一批打一批、只誅首惡,看起來是好聽,但實際執行下來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他看向扶蘇,覺得劉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時的這次選擇也是一個很好的提問內容,於是道:“扶蘇,你認為,劉徹在此時發難的原因是什麼?”
要知道該怎樣做,首先就要明確做這件事的原因。明確了原因後,很多時候選擇也不再困難、同樣無需糾結——因為,想要達成目的,並沒有多少路能夠供你選擇。
扶蘇清楚皇帝對神蹟中那個自己的行為非常不滿,之前他也捫心自問過,自己面對那樣的情況,真的會做出那等選擇嗎?他自我梳理,覺得不是沒有可能——畢竟,那是皇帝啊,他、乃至整個大秦臣民心目中的皇帝,對於這樣的存在,如何敢於違抗他的旨意?又怎麼會想到居然是有人矯詔?
但另一方面,他也不是沒有對神蹟中那個自己的行為感到悔恨、埋怨,畢竟,即使自己不自刎而反抗、也不一定能夠達成最好的結果,但總比放任胡亥胡作非為來得好吧。
於是,此時,面對皇帝的提問,扶蘇認真思考、斟酌再三道:“是因為漢朝的需求……漢朝需要從對外征戰轉向休養生息,執政上也需要減少酷吏等……劉徹也需要展示自己的強硬和決心……”他想了想,還是提了一下,“以及,也算是對培養多年的太子,還有皇后等人的交代。”
漢朝,文帝前元年間。
劉恆左思右想,將自己代入(雖然不能完全代入)劉徹的處境中、代入當時大漢的情況,思考這一次的選項。
劉徹在第二年再次掀起波瀾,原因確實可以說是要維護皇權、處置那些敢對天家下套的人,以及處置勢力團體,還有為繼承人報仇等等,但歸根結底,他的核心目的只有一個——他是大漢的皇帝,他需要為大漢江山、為劉氏江山負責!
而劉徹現在,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有兩件事:一是繼承人問題,二是給大漢的政策轉向。
這個轉向是必然的舉措,但本來應當是交給劉據登基後進行的——劉恆和劉啟並不瞭解劉徹的其他兒子們,不知道他們是賢是愚、不知道他們的政治主張,所以,他們只能根據神蹟給出的內容倒推:有託孤大臣,又有幼子,那麼最後的人選多半是幼子登基。
那麼,這個政治轉向必須由劉徹自己來做。
所以問題就是,怎樣的程度才能完成轉向?怎樣的程度能夠順利完成皇位交替?
“肯定是甲,父皇。”劉啟在一旁得出了結論,信誓旦旦。
“他必須從嚴從重處理,才能展示自己的決心,也才能讓朝中明白正確的做法,進而完成整個大漢的轉向,並讓幼子能夠順利登基。”劉啟簡單道,隨後感嘆,“他老了啊。”
沒錯,劉徹老了,他的壽數已經遠遠超過此時的父子二人,正因為他老了,所以才會有人對太子下這樣的手、才會有人跟在後面渾水摸魚——天子年邁,為了大漢的穩定,他又能把我們怎麼樣?
就算真的要處置,也不過挑幾個殺掉,還能怎樣?況且,以自己的身家背景,怎麼也不會是那個被挑出來的。
正因為如此,劉徹才更不能手下留情,他要讓所有人明白,任何時候,天子的旨意不容違逆,天子的威嚴不容觸犯。否則,等到皇位交替之時,難道不會有人趁機擁立皇子嗎?就算幼主登基,難道不會有人認為天子年幼,能把我怎麼樣嗎?
在這些政治需求的基礎上,加上皇帝對太子到底存在的感情,以及由此而來的悲傷憤怒,下手重一點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