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自朱棣始,明朝天子守國門的傳統便正式形成。】
天子守國門!
此話一出,不少人都在叫好。
雖然確實更加危險,但正因如此,反而更凸顯了這個朝代的氣勢,凝聚人心,提振精神。
永樂十六年。
朱棣聽著神蹟對往後數百年的總結,心神震動而又欣慰的同時,也不忘教導兒孫。他少見地莊重嚴肅起來:“天子守國門,萬不可有南遷之意。此話當入祖訓家法,後世斷不可更改!違者非朱家子孫!”
宋朝。
趙匡胤現在不好,很不好。
任誰剛剛建國沒幾年,還懷著雄心壯志,想要大展宏圖之時,就被人告知:哎,你不行,你全家都不行,不僅不行,還是世所罕見的奇恥大辱!都會變成他現在的情況。
從神蹟講到朱棣決定遷都的心理時,他就不太好。什麼叫削弱邊軍的戰鬥力,是想變成宋朝?
他大宋的軍隊戰鬥力也很強啊!他手下的軍隊堪稱百戰之師,隨他征戰四方,一舉掃平荊湖、後蜀、南漢、南唐,奠定了宋朝初年的疆域,穩定了他的統治。這樣的軍隊,哪裡有問題?
至於軍隊體制,他強幹弱枝,也沒錯啊?加強中央,削弱地方,避免唐朝的藩鎮問題,可是中央禁軍的戰鬥力是有保證的,對外征戰也是以禁軍為主力。
難道說是輪換將領的問題嗎?但他也沒有別的辦法來避免將領坐大,況且,他也不認為僅僅是輪換將領,就會讓軍隊戰鬥力下降到被認為是負面例子的地步。
所以,一定是後來的皇帝出了問題。
很好,趙匡胤平復了心情,再次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兩個兒子,臉上帶上了微笑。之前就有什麼靖康之恥、沒有一統天下的問題,現在又多了一個軍隊的問題,真是他的好兒子!
他伸手握住了自己身邊的一根棍子。
唐朝,貞觀三年。
唐太宗李世民現在也很不好。
先前,根據神蹟透露出的資訊,他們推測出皇帝被迫依靠宦官來爭取權力,又推測出造成這樣的原因是地方將領的失控造成了藩鎮,然後他們開始討論如何避免這方面的問題。
結果就聽到神蹟在誇北京的同時,又捎帶上了大唐——國都六陷,天子九逃……
李世民感覺眼前一陣陣發黑,胸口發悶,幾乎喘不上氣來。
“陛下!”長孫無忌嚇得趕緊扶住他,把他扶到一旁的椅子上坐下,又趕忙給他順氣:“陛下,放鬆,呼吸,呼吸……”
已經有人見勢不妙,派人去叫了太醫。沒一會兒,太醫趕了過來,給李世民餵了丸藥,見他逐漸緩了過來,太醫勸道:“陛下,儘量不要情緒激動,大喜大悲,您……”
李世民嘆了口氣,打斷了他的話:“朕知道了。”又讓太醫先到一旁候著。
他看向群臣,悲從中來:“國都六陷,天子九逃,亙古未有啊!”頓了頓,又換了口氣,“我大唐百姓不知要面對何等瘡痍之象、何等紛亂之世!”
大臣們也嘆息,雖然已經儘可能去揣測藩鎮坐大的後果,但誰也沒有想到會有如此嚴重。
國都多次陷落,天子屢次逃難,這對皇室、中央、朝堂的打擊是致命的!可以說是失去權力又失去威望,裡子面子都不剩。這樣的皇室,這樣的中央,又有何面目去治理天下、放牧地方?只怕只能灰溜溜地管著自己的京畿之地,幾乎要與那戰國年間的周天子等同了吧!
而在此之外,更可怕的是百姓的生活。
這樣頻繁的陷落和逃難,實際上是反映了戰火紛飛的情況,連中央都保不住,那戰爭的情況又該是何等慘烈?天子逃了,百姓逃到哪裡?生活又何以為繼?大量人口流離失所、失去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