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下,就算乃公十戰九敗又如何?”
蕭何這才出聲:“這建文帝聽信流言,臨陣召回大將,實在是自毀長城。不過莫非這就是先前神蹟所言的巧合?”
他們沒有怎麼討論燕軍將領產生退卻之意的事情,左右朱棣已經再次成功統一了人心,也未曾發生什麼動盪。
唐朝。
看到神蹟中朱允炆召回了徐輝祖,不同時空的李世民都感覺到了一陣牙疼,與他同樣感覺的還有各個時空中的秦王府中人。
不怪他們如此反應,實在是高祖李淵當年這種事情乾的太多了!
剛起兵出太原的時候,遇到戰事受挫,他就想撤兵,是李世民大哭勸阻,才沒讓大唐死在萌芽裡;後來,打王世充、虎牢關之戰前,李淵還又想讓李世民班師回朝……
武德九年的李世民還和父親兄弟、大臣們一同在殿內,只能不動聲色;而貞觀三年的李世民則放任自己的情緒自由流淌,滿是回憶往昔的唏噓和對建文帝手下優秀將領們的同情。
畢竟,李淵當年幾次三番想撤兵是他自己基於實際情況的判斷(先不論對錯與否),而這建文帝是直接聽信了流言啊!
明朝,洪武十三年。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看到朱棣的軍隊內部軍心不穩,又暫時穩定;而朱允炆卻又把徐輝祖召回,所有人都知道,朱允炆這邊最好也是最後的機會錯過了!
打過仗的人、甚至瞭解幾分打仗的人都明白,朱棣這次看似是重新穩定了軍心、燕軍又凝聚在了一起,但實際上裂痕並沒有被完全消除,只是暫時彌補了而已。此時,只要再次遇到一場大敗,遭遇失利,燕軍的軍心就會再次動盪,而這次動盪就不是簡簡單單一次談話、講道理能解決的了。如此一來,燕軍就算沒有從此駐守北方、不再南下,那也要再過段時間才能重新出兵。這樣一來,朱允炆不起碼能多喘息一段時間嘛。
可惜了,朱棣心裡搖頭,是對那個不同時空的好侄子,又對自己十分自豪:這樣一來終究是我贏了!不管是最終結果,還是緊接下來的那一場戰鬥。
明朝,永樂十六年。
好聖孫朱瞻基看到爺爺身陷困境,雖然早已從書上知曉情況,但親眼目睹還是免不了擔憂。朱棣見孫子擔心他,樂的眉開眼笑:“好孫孫,爺爺沒事兒的,咱不都學過了嗎,接下來爺爺就取得了大勝……”一邊安慰,一邊不忘教導朱瞻基,關於軍心等等方面的事情。
秦朝。
始皇帝看著畫面中京中流言四起,很快傳入建文帝耳中,而建文帝相信了這看起來有理有據的訊息,撤回了徐輝祖,心中對朱棣也有幾分讚許。
這流言必然和朱棣脫不了關係。未必是他直接授意,但也必然是他在京中的人手所散佈,只是不知道現在京中有多少人暗中在為他做探子、馬前卒。秦朝並不忌諱這種方法,也並不覺得這種行為就有違道義,畢竟在秦朝成為秦朝之前,可沒少用流言、讒言來打擊對手,而效果也很不錯。
只不過,嬴政看著神蹟中朱允炆的影響,心裡冷笑,這建文帝對於這種說法心中未必沒有一點點懷疑,就算不多,但他還是選擇相信,也不過是因為他願意相信罷了,懦弱。
【二十五日,何福和平安合營,駐紮在靈璧,打算藉助地勢的溝壑打持久戰。同時,平安還派出了步兵騎兵共六萬來運送糧草。但這還是沒能攔住打糧草小能手朱棣。】
【二十七日,朱棣率領精銳部隊橫向殺入糧草隊伍中,將六萬人截成兩半;何福趕緊拉出了營中的所有人馬趕往增援,殺了幾千燕軍打退了朱棣,卻一腳踩入了朱高煦的伏兵中。加上朱棣殺了個回馬槍,何福於是大敗。】
【這樣的戰果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