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同的是,河西勸農官所講的內容卻極其豐富,甚至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每年的墒情檢視,預測便不說了,那在河西農人看來都是最基礎的東西。
人家現在講的是農書!
沒錯,就是農書,歷朝歷代的農書,其中最早的居然有中所記載的春秋時期的農書。
其中《神農》、《野老》乃是戰國時的農書,早已佚,別說是市面上,便是在大宋皇宮的藏書所在崇文院,秘閣中也沒有。
但這位先生卻一遍又一遍的提及,而《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四篇,也是他今日授課的內容。
孫復震驚的發現,自己在這裡不是在聽農學,而是包含了治國之道與農桑之道結合的產物。
因為《上農》根本就不是講給農人聽的,而是講給歷朝歷代統治者聽的東西。
“古先聖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於農。民農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民農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專一。”
孫復已經閉不上自己的嘴巴,這些東西農人能聽得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誰知這勸農官卻笑道:“李放羊,你且說說這話是什麼意思?”
“上古聖王之所以能夠教導百姓,因為他們致力於農,使百姓從事農耕,不光為了土地,而是為了重視他們的思想。百姓務農就會質樸,質樸就容易治下……少徇私誼,公法就確立了,精力也就專注在農事上了。先生俺說的對不?”
勸農官大笑道:“對,對的很嘞!這就是為何咱們河西如此重視農桑的原因,百姓有地種,有糧食產出,自然咱們的生活就便好了,就安定了,律法也就有人遵守是不是這個理?”
“是嘞!”
一群農人笑著應答,但邊上的孫復卻一點也笑不出來,這還是給農人講如何種地的勸農官嗎?
除過《上農》以外,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這位勸農官才進入正題,真正的開始講解《任地》、《辯土》、《審時》三篇文章。
而這後三篇講的才是農業技術,內容涉及土地利用、農田佈局、土壤耕作、合理密植、中耕除草、掌握農時等,並提出種莊稼要處理好天、地、人的關係,強調在掌握天時地利的基礎上發揮人的作用。
其中有許多農學知識孫復都是第一次聽說過,還有如何透過嘴巴嘗一口土地的味道便分辨出鹽鹼情況的,這更是讓他聞所未聞。
但那位勸農官卻拿出了三個布袋子,裡面是三種土,讓在場的農人用他剛剛教授的方法自己試一下。
孫復當然也試了,那勸農官早已瞧見了他的不凡,笑著道:“這位一看便是讀書人,剛來來的河西吧?耕讀傳家?”
孫復笑道:“然也,耕讀傳家。”
“那你說說這三種土地應該是什麼地裡的土?”
“第一個是尋常土地,第二個是墒情好些的,第三個是鹽鹼地,”
勸農官笑道:“說對了,極好。”
邊上的農人們連連誇讚,在短短的一瞬間,孫復竟然心生一股成就感,繼而猛地失落起來,他發現自己投入了半天卻並不屬於這裡……
喜歡長歌當宋請大家收藏:()長歌當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