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河西那些反對的聲音消失,大政府的搬遷工作也在加速推進,在這個時代,政治中心的遷移同樣也會伴隨著文化與經濟中心的遷移,但涼州府作為河西經濟重鎮的地位並不會隨著大政府的搬遷而隨之降低,反而因為其獨特的地理環境,而成為河西的另一座重鎮。
河西的百姓也不再是隻知埋頭苦幹的漢家百姓,相反他們更具有傳統漢家百姓所不具備的智慧,不是說他們比傳統漢家百姓聰明多少,而是他們有識字讀書的機會。
這是葉安與秦慕慕一直以來在河西堅持做的事,雖然開啟民智對於官府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但相較於傳統的漢家王朝來說,在河西推行教育和掃盲工作利大於弊。
封建王朝最怕的便是底層百姓的意識覺醒,對於帝王和士大夫階級來說,上升的通道只有科舉一途,官員是除了皇帝之外最尊貴的存在,所以當皇帝把官權利握在手中的時候,所有人都要俯首稱臣。
可在河西卻不是這樣,因為這裡沒有皇帝,官員也被定義為百姓的公僕,雖然依舊手握權力區別於百姓,但他們卻在相對成熟的監督機制下不敢肆意妄為,也是因為河西在發展初期的緣故,年輕的官員居多,更多時候在想著一展胸中抱負,少了很多大宋朝堂上的苟且。
百姓不光可以透過考試來成為公務員,還可以透過學習來獲得技術,成為河西各種各樣的職業的人,這些人中有學醫的,有學格物的,有學警察的,以及進入軍校的等等。
百姓們的上升通道再次被擴充套件,內部矛盾也就自然而然的被縮小,工廠,商鋪林立的河西在不斷的加快城市化進城,而城外的農人數量也在不斷的增加!
這些農人來自何處?
當然是來自河西以外地方的百姓,有宋人,歸附的党項人,回鶻人,以及契丹人,對於接納人口這件事河西一項是持開放政策的,並且一視同仁,不斷的進行文化大同。
所有人都在學習官話,以洛陽官話為基礎,再將一部分大眾口語加入其中形成一套屬於河西的官話體制,只要是來河西的人,首先要做的就是學會這裡的話。
只有會說河西官話,才有能力同旁人無障礙的交流,當大家都說著一樣的話,孩子也去往河西的學校中同他人一樣學習同樣的內容後,一代人或許有點短,但兩代,三代人之後,什麼回鶻人,党項人,契丹人統統都會消失在河西的土地上,所有人都變成了河西人。
當迎面而來的風不再帶有寒意時,北方的冬天才算剛剛過去,而此時河西對西夏發動的戰爭已經開始收尾,沒人希望這場戰爭再繼續下去,就連葉安自己都不再想著剿滅李元昊,留著他要遠比消滅他來的有意義。
春暖花開的時候,河套的大地上也在不斷的出現綠色,這股生機勃勃的顏色正沿著黃河兩岸迅速向四周蔓延,春天就是要生機勃勃,它不會因這篇土地上的統治者出現變化而變化,當然也不會因為這裡的人生活方式的改變而改變。
但党項的牧民們卻對河西的統治出現了不滿情緒,原因很簡單,大政府下了政令,不再允許他們去往傳統的牧場進行放牧,這是党項人的底線卻被大政府的一紙公文給打破。
自從河西大政府任命張元為知府開始重建興慶府後,党項人對河西的統治一直都是滿意的,有些地方甚至遠遠超出了他們的預料。
但現在,一紙公文便斷了他們傳統放牧的牧區,這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事。
於是興慶府的党項人便開始躁動,一些讀過書的河西移民勸他們稍安勿躁,大政府不會不知道党項人在春天到來後需要放牧,也不會忽略這種小事,畢竟河西官府佔著牧場也毫無用處不是?
河西的放牧之地少啦?!會貪圖河套這片的牧區?!
但可惜的是已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