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故事發展到這裡,赫赫有名的二郎神楊戩即將登場,這麼有名的人物,如果不開番外講講實在是說不過去,在這裡,就讓提莫帶大家看看這個西遊記裡真正的二郎神。
強調一點,這裡咱們只說《西遊記》裡的楊戩,不會涉及《封神演義》,大家肯定知道,這兩個楊戩連時間線都對不上,而封神又是西遊的衍生作品,所以,我還是會把西遊記裡的楊戩當做正統的。
說到楊戩,咱們首先要解釋一個詞“聽調不聽宣”,這個詞名氣很大,可事實上,我敢說九成九的人都不知道這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所以我有必要先解釋一下。
先吐槽兩句,我之前看到,網上居然有人在解釋“調”和“宣”的程式有什麼不同,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啊,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實在是讓人扼腕嘆息。
聽調不聽宣,這個詞有演變,原本是“聽調不聽轋”,轋現在讀作(hun),古代讀(xuan),這個字的意思,就是車遇到車時的避讓行為,後來簡化成了宣。
結合在一起來解釋,所謂聽調不聽宣,就是指我承認你是老大,也會聽從你的命令,但是,你的車和我的車遇上了,我不會避讓,言下之意,你的命令和我的意思相反的時候,我只會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看完了解釋,大家應該就明白了,這真不是個什麼好詞,在古代看來,說人聽調不聽宣,基本上和說人造反是一個意思。
中國古代歷史上,聽調不聽宣的有很多,比如這個詞的起源,就是指東周末年,周天子已經無法鉗制各大諸侯了,什麼春秋五霸之類的,就是官方承認的聽調不聽宣。
後來,在西漢初年,韓信擁兵自重,請封“假齊王”,這個也是聽調不聽宣。《隋唐演義》裡的羅藝,也就是羅成他爹,對隋朝也是聽調不聽宣,不過這個是小說,不是正史。
五代時期的李克用,清朝時候的三藩,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也是聽調不聽宣。到了後來的北洋政府時期,張作霖這些大軍閥,也都是。
對了,最後補充一個大家預想不到的人物,南宋的抗金名將岳飛,直到紹興三年被任命為沿江制置使以前,也是聽調不聽宣的。
看完這些人物,大家一定會驚喜地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點,要麼是不得好死,要麼是當時的統治者不得好死。
不錯,就是這個意思,聽調不聽宣,基本已經是公然和統治者叫板的一種狀態了,這隻能是一種暫時狀態,矛盾幾乎已經無法調和,不可能長久的。
有時候還是得感嘆一下,古人只用一個詞,就精確地描述出了一種炸藥桶上的君臣關係,不得不讓人佩服。之前總有人說我過度解讀西遊記,可就算你質疑吳承恩的編故事能力,至少也不能質疑老爺子的遣詞造句能力吧,人家好賴也是文豪來著。
解釋完聽調不聽宣這個詞,咱們就繼續說西遊。
熟悉西遊的朋友一定知道,關於聽調不聽宣的言論,是望海菩薩對著玉帝說的,想象一下啊,對著統治者當面說楊戩基本不聽你的話,挑撥的意思,已經是不言自明瞭。
而這句話前面,還專門解釋了一下楊戩聽調不聽宣的具體表現,“他昔日曾力誅六怪,又有梅山兄弟與帳前一千二百草頭神,神通廣大。”
這句話還算婉轉,但我可以提煉成八個字,“居功自傲,擁兵自重”。
一千二百草頭神,如果草頭指的是一種職務的話,一千二百個也未免太多了點,所以,這指的是沒有經過天庭認可的神仙,也就是楊戩自己封的神。
這個也有意思,神仙居然都不需要天庭來認可了,楊戩自己就可以封,是不是已經有內味兒了?
大家都知道,西遊記在明朝的時候是jin書,而這本書被禁的原因,很多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