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開始的海上絲綢之路,南方佔據了巨大先發優勢。
從唐末至明朝建立,北方大地大部分時間都是處於各方征戰之下,十室九空。】
【朱元璋最開始選的是汴梁,可汴梁殘破。放棄。
又選了自己家鄉鳳陽,如果瞭解鳳陽花鼓戲的就知道鳳陽在很久以前是真的很窮,種地的收益還不如外出乞討。
而且鳳陽和南京相比,漕運、陸運都不發達,並且鳳陽幾乎無險可守。
朱元璋倒是遷了一群富戶大族過去,希望他們能夠帶動鳳陽的發展,但我們都知道,指望這群人還不如指望神仙現實。
鳳陽本來土地就不多,明初災害連又綿不斷,富人去鳳陽無形之間拉高了物價,富人的生活成本急劇升高,富人都過得不好,窮人只會更慘。】
【朱棣遷都也有這些原因,並且南京身處江南文人大本營,朱棣本身和他們就不對付,遷都曾經是自己藩地的北平也是理所應當。】
【永樂元年,北元入侵在遼東大肆搶掠然後揚長而去,當地指揮使沈永既沒有擋住也沒有及時彙報,將他斬首之後朱棣又詢問朝堂群臣誰該為此事負責?
臣子望著朱棣,朱棣望著臣子,好傢伙,原來這件事要朱棣負責。
畢竟原來負責在此地防守的二位藩王是燕王和寧王,朱棣在南京當皇帝,朱權不僅手下人被自己帶走了,本人更是被朱棣遷到內陸地區。
那怎麼辦呢?
朕負責就朕負責,朕是鐵骨錚錚的漢子。
隨後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稱,北平是皇帝“的龍興之地”,應當效仿太祖對鳳陽的做法,立為陪都。
朱棣隨即以北平為北平府,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為“行在”。同時開始遷發人民以充實北平;被強令遷入北平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戶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
永樂四年,下詔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興建北平皇宮和城垣。
永樂七年,朱棣以北平為基地進行北征,同時開始在北平附近的昌平修建長陵。將自己的陵墓修在北平而不是南京,證明了朱棣已經下定決心要遷都。
永樂八年,開會通河,打通南北漕運。
永樂十四年,召叢集臣,正式商議遷都北平的事宜。提出反對意見的臣子或革職或嚴懲,從此無人再敢反對遷都。
永樂十五年,以南京紫禁城為模板的北平紫禁城正式動工。
永永樂十八年,北平皇宮和北平城建成。朱棣下詔正式遷都,改金陵應天府為南京,改北平順天府為京師,但在南京仍設六部等中央機構,稱南京某部,以南京為留都。】
【但文臣怎麼會讓朱棣好過呢?】
【永樂十九年初夏,紫禁城的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遭雷擊,盡皆焚燬。
朝野議論紛紛。禮部主事蕭儀認為,遷都後諸事不便,且棄絕皇脈與孝陵,有違天意。被朱棣直接處死。】
【為什麼明明是天雷的原因,拾柒還說和文臣有關呢?】
【因為避雷針,雖然叫避雷針,但我們都知道他是引雷的。】
【雖然現代避雷針發明於近代,但華夏古代早有類似的:
唐代《炙轂子》一書在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漢朝時柏梁臺遭到火災,一位巫師建議,將一塊魚尾形狀的銅瓦放在層頂上,就可以防止雷電所引起的天火。
並且在《後漢書》也有記載:未央宮和柏梁臺遭雷電襲擊發生火災不久,有一位名叫勇之的方士向漢武帝建議,在宮殿的屋脊上安裝“鴟魚”來防止災難。
宋代彭乘的《墨客揮犀》也同樣有記載:在唐朝及唐朝以前,古人對避雷早有認知,並且用了類似於現代避雷針的運作方式。】
【所以你猜文人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