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聽過了翁澍的建議,王嘉也想起自己始終忽略的出行問題——這也是時候提上日程了。
月亮不在中秋前後,也依舊是會圓的。月光看不到如何的亮,也並不會顯得黯淡。月亮不會讓人被她的光暈灼傷,是溫柔的。
然而也有人認為月亮是無恥的,它只是狐假虎威的一個無足輕重的衛星罷了。月球依賴太陽才能發光,卻又讓無知的人以為它才是那個溫柔的發光體。
月亮因為太陽而溫暖,卻又依舊冰冷,就像是捂不熱的石頭。
元嘉喜歡下雨,喜歡有雲的月夜,喜歡行道兩旁的梧桐……無論在別人的眼裡,是如何的景象,在她看來都是有美麗之處的。
從景色方面來探討寄託情感的問題,這無所謂好還是不好。元嘉所想的,也很簡單。
寫文章這件事,寫一部或者什麼故事,元嘉都缺乏足夠的激情。她所寫的每一個文字,除了必要的作文以外,便就無心動作了。相比起寫出一個故事,元嘉更喜歡解決問題。
從複雜的文字之中,發現問題;從一本或者很多本書中找到無數的線索,然後自己再慢慢抽絲剝繭,將答案找到。這就是最讓她有成就感的事。
最近的她在被困擾著,從寓情於景的寫作手法來看問題,同樣的事物,會因為作者寫作的時候心態不同,就會寫出無數種可能的面貌。
作者開心時寫下的花兒,可以是美麗的,嬌柔的,令人疼惜的;而作者憤世嫉俗的時候寫下的花朵,則可以是刻薄的,綻放的花萼就像是無情嘲諷咧開的嘴角……
一切的事物都可以被賦予新的意義,就像是王嘉寫作物語用了那麼多的擬人。
這個問題已經可以上升到「哲學」上去了。誠如莊子與惠子所談及的「子非魚」的問題,可以說是詭辯,也能說是哲思。
元嘉聽聞以物寄託自己的情感,是一種很low的寫作手法;然而說著這樣的話的人,卻又在孜孜不倦的使用這一手段去表現自己的情緒。
當看不起某物,又非要去用的時候,其實人就似乎站在了一個怪圈之中。
不過,元嘉覺得自己似乎現在是摸到了一點頭緒了。寫作手法上沒有好壞的區別,區別永遠只在於如何去使用罷了。關鍵還是人。
寫作手法的運用看人,而作品寫作的時候看作者,作品出來之後的反響看讀者,整個過程離不開的就是人。
無意義的只做消遣用,但有意義的其實對於大多數的人而言也就是消遣用。不是每一本書都值得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研究,也不是每一個問題都值得去思考。
然而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精準的目光去判斷到底是值得還是不值得的,或者價值存在還是不存在,都是依靠時代來說話的。
這個時代沒有價值的東西,說不定就是下一個時代需要的東西。作家所希望的就是自己的作品,能夠一直具有生命力。
而元嘉喜歡的事就是去延長這些作品的生命力,以她的眼光,去看待這些作品,讓優秀的作品,透過新的解讀方式,去煥發新的生命力。
文學的東西都被視作無用,不如科技帶來的改變大。文學也不是可以讓人吃飽飯、穿暖衣的東西,它的價值只在於更高層次的精神。
它的意義就是平常意義上的無意義。
而去研究這樣的東西的人,在掙紮在基本生活線上的人來說無異於是無病呻/吟、沒事兒找事兒。
即使讓人感覺不到它的深層次意義,也可以作為打發時間的東西;那麼研究的那些理論,又是何等無聊的一件事呢?
元嘉知道這條路走的人或許多,但真正將之認為有趣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數的人,都喜歡做看得到眼前利益的事。元嘉也是。
然而她喜歡提